DC娱乐网

有个英国老头,研究了咱们三十年,最后扔出来一句话,直接把西方人给干懵了。他说,你

有个英国老头,研究了咱们三十年,最后扔出来一句话,直接把西方人给干懵了。他说,你们都搞错了,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一句话,捅破了窗户纸。 2025年5月,央视网披露的空降兵某红军连队事迹,西方军事观察员直言难以理解。这支源自黄麻起义的连队,98年间历经长征、抗日战争及新质作战力量转型,连旗始终传承未倒。 列兵隆元银入伍4个月便斩获国际竞赛11个冠军,其动力并非高薪激励,而是“为连旗添彩”的信念支撑。 这在西方军事逻辑里完全行不通,美军强调“职业军人契约精神”,俄军依赖“民族荣誉激励”,但中国军人的动力源头,是跨越百年的文明传承。 就像1945年收复河南博爱城时,该连创下“五分钟登城”纪录;2025年空地协同演训,他们又靠钻研战例率先突破,这种“薪火相传”的逻辑,正是文明而非单纯国家的特征。 马丁·雅克的论断,在历史上早有印证。西方历史上,罗马帝国灭亡后便分裂为多个国家,而中国即便经历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分裂,统一始终是主旋律。 军事层面更明显: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2000年后的中国军队在西部边境反恐维稳,守护疆域的使命一脉相承;明代戚继光抗倭的“鸳鸯阵”讲究因地制宜,如今解放军的“合成战术”同样强调灵活适配,战术思维的内核从未断裂。 外交领域的反差实践,更能凸显文明底色。2025年11月菲律宾遭遇双台风灾害,中国071型船坞登陆舰两天内抵达灾区,不仅运送3000吨物资,还携带抗12级台风的专业帐篷及日处理100吨海水的净水设备。反观美国支援后,且要求菲方承担相关运费。 西方媒体质疑中国实施“救援外交”,实则未能洞悉背后的文明逻辑。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携带丝绸、瓷器开展贸易往来,并未推行殖民掠夺;2004年印度洋海啸、2013年菲律宾“海燕”台风灾害中,中国提供的援助均包含长期重建支持。 这种“授人以渔”的思路,源于儒家“天下大同”的理念,是文明型国家的固有特质,而非单纯的国家利益交换。 特朗普作为美国第47任总统,延续美国传统思维,2025年推动“印太军事同盟”,试图以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模式围堵中国。 而中国同期与菲律宾开展首次海上联合搜救演练,菲方艇长明确表示中方设备精度较美方高出30%。这种“以实力求合作”的模式,使西方的“同盟逻辑”多次失效。 马丁·雅克在论坛上举了个关键例子:西方看中国军队现代化,只关注航母、五代机的数量,却忽略了“军民融合”的独特优势。 2025年公开的“翼龙-3”无人机,核心技术来自民用无人机产业的突破;抗洪抢险中,民间企业的工程设备能快速纳入军方调度,这种“全民国防”的意识,源于“保家卫国”的文明共识,而非单纯的国家动员。 历史上的案例更具说服力。1937年淞沪会战,无数民众自发为前线运送物资,工人在工厂被轰炸后仍坚持生产武器;2008年汶川地震,15名空降兵从5000米高空盲跳,民间救援队同步挺进灾区。这种“军民一体”的凝聚力,在西方单一民族国家中极为罕见,正是文明共同体的核心特征。 西方难以理解的“长期主义”,也藏着文明密码。美国在南海搞“自由航行”,换总统就可能调整策略;而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维护,从元代郭守敬在此测量纬度,到2025年菲媒承认其主权,跨越700余年从未动摇。 军事上,中国海军从郑和宝船到航母编队,守护海疆的目标始终如一,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非短期利益驱动的国家所能企及。 中国军队的“武德文化”令西方印象深刻,2025年国际特种兵比武中,中国排长郑伟彬脚部被钢钉刺穿,仍坚持冲过终点夺冠;维和任务区中,中国官兵除完成安保任务外,还为当地修建学校、开凿水井。 这种“能战而不好战”的理念,源于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与西方军事理论中“武力至上”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马丁·雅克最后总结:“西方总用‘崛起’定义中国,却没意识到,中国只是在回归它历史上长期占据的文明制高点。” 2025年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量子通信”技术领先全球,其基础研究团队平均年龄35岁,传承的正是“科教兴国”的文明传统;海军护航编队在亚丁湾执勤15年,累计保护中外船舶数千艘,践行的是“协和万邦”的古老理念。 对我们而言,马丁·雅克的论断既是提醒也是启示。西方用“国家竞争”的眼光看中国,我们却要以“文明传承”的视野谋发展。 从空降兵连队的连旗传承,到外交救援的初心不改,再到军事科技的持续突破,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都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看懂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