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提升防务开支和远程打击能力的一揽子安排。 从2022年底的三份安保文件开始,五年总额约43万亿日元、到2027年前把防务开支提到GDP的2%,配套采购远程导弹和信息化体系,这些都指向一个目标:把手里的硬功夫捏实,别再被动。 德国这边的变化同样扎眼。自“时代转折”提出后,设立1000亿欧元特别资金,2024年起努力达成北约2%目标,开支规模已经压过法国的势头。据北约披露,达到或者接近2%的欧洲成员明显增多,欧洲自己在扛。 回到日本的训练场面,南西诸岛的防空、反舰部署持续推进,海空联训频率上升,口径则始终强调“地区稳定重要”。动作落在本土防护,话语保持克制,更像是在把底盘垫厚。 乌克兰战事带来的另一面,是弹药和产能的压力。美国催欧洲扩产155毫米弹,日本也在补弹药库、扩火药产线、完善后勤保障。要的是打得起、补得上,关键时候不拖后腿。 装备清单更直白。远程反击能力包含从美国购入的“战斧”导弹,国产12式反舰导弹升级、射程拉长,预警、指挥和电子战系统跟上。这是把打击链条一段段补齐。 对比欧洲的采购路子,德国买F-35A、CH-47F,法英推进新一代战机工程,陆、海、空全面升级。日本也在把产业链拉长,既引进,也做国产迭代,减少关键环节的外依赖。 时间往后看,2023到2024年,日本调整出口规则,对美转让部分爱国者相关物资,和英、意推进GCAP项目。这是在扩大合作圈的同时,把技术和产能握在自己手里。 台海的话题上,日本与伙伴的联合声明多次提“和平稳定重要”,但没有承诺直接介入。表态有分寸,建设更务实,把资源主要投在自家沿线。 编制层面也在动。陆上力量强化两栖机动,海上力量增加潜艇与防空能力,空中力量布局长射程导弹平台,三军互相补位,优先覆盖关键岛链和海空走廊。 顺着这个势头看,日本是在借外部紧张窗口,谋求更大的主动。欧洲把担子自己扛,日本把底盘自己加,这两条线彼此呼应。 与其把日本的动作解读成插手台海,不如看成抓住时机完成再武装的步骤,目标是把自主权拿在手里。 接下来几年,预算兑现、产能落地、训练强度和条令更新,才是判断它能走多远的硬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