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果不其然。 多家外媒突然热议了“谁能被拉进‘G8’”这个话题,但并没有任何一

果不其然。 多家外媒突然热议了“谁能被拉进‘G8’”这个话题,但并没有任何一方正式宣布扩员决定。 既然讨论开了,那就把标准摊开说:真要添人,多半是为了合拍办事,而不是为了单纯“让谁难受”。按这个思路,用排除法更好使。 先看印度。边境方向上,2020年加勒万冲突把气氛推到高点,风险一直在。经贸上,中印双边贸易连续多年超过一千亿美元,互相有绑得很深的产业链。对比外部,印度近年同多方合作,但在能源和军贸上对俄仍有大量依赖,还在持续采购S-400和俄油。要它完全和现有那帮人同频,现实阻力不小。这一项,稳定性不过关。 再看蒙古。地图一摊,内陆国,出海要靠邻居口岸。数据摆着,蒙古出口高度集中在矿产,对华比重大。对照外面那套合作节奏,蒙古的经济体量、运输链路和军力规模都不适配“G8常客”的角色。能不能合作是一回事,能不能扛起那份子分量,又是另一回事。 越南这边,近年和多方互动明显升温,同时对华经贸规模也在高位运行,供应链联系密集。对比之下,越南军贸底子长期用俄式装备,路线是典型的左右都要的平衡。把它往固定阵营里拽,弹性太大,关键议题上未必能站稳同一条线。 巴西离得更远,但关键不在距离。近几年它在全球场合强调独立性,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与俄罗斯也保持沟通。对照G7以往的合作方式,巴西的优先事项更偏向自身议程,未必愿意被绑定到固定圈层里。要它在敏感议题上持续站队,难度可想而知。 把镜头往回拉,2014年之后,所谓“G8”实质已回到“G7”。这几年它们常用的办法不是扩员,而是办“扩大会议”。2021年在英国,就邀请了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南非同场;2023年在日本,也把印度、巴西、越南等请去交流。邀请容易,入门槛另算,这是两套标准。 对照这些邀请名单,更像是测试题:谁能在议题上协同、在执行上跟得紧。从这个角度看,韩国、澳大利亚这类与其合作密度高、制度相近、长期参与其行动的伙伴,匹配度反而更高。它们也多次出现在扩大会议里,信号相对清晰。 回到“让中俄难受”的前提,现实并不支持用“加一个人”就能改变大格局。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贸黏性、产业链位置、能源与市场互补,都是硬约束。哪怕有人愿意站队,也要先算自家账本,这一步谁都绕不开。 再看执行层面,即便真想拉人,也会优先考虑可预测、可协调、可落实的对象。印度、越南、蒙古、巴西在各自轨道上都有强烈的自主安排,关键时刻的走向未必可控,这就限制了“G8化”的可操作性。 所以,排除下来,名单里那些被频繁点名的国家,并不是最贴合的候选。如果真有动作,更像是继续用“扩大会议”去捏合共识,而不是直接设卡发牌。 话题热闹归热闹,落到地上还是那句话:看配合度,看持续性,看能不能在关键节点做得成事。标签可以换很多次,行不行得通,只有实际配合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