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防卫部门突然宣布了。 据读卖新闻11月18日报道,14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曙”号驱逐舰与美军“尼米兹”号航母、菲律宾护卫舰在南海开展联合演习,日方称是践行所谓“自由开放印太”,并强调维护航行与飞越。这一步明显在提高三方在该海域的到场频率和曝光度。 紧接着的动向也很清楚。据公开信息,中国南部战区组织轰炸机编队在相关海域巡航,配合海上力量开展处置行动,用可见的空中力量回应外军舰机活动,表明态度和底线。 从具体兵力看,“曙”号是村雨级通用驱逐舰,配备一门127毫米舰炮、舰空与舰对舰武器,并带一架SH-60反潜直升机,常见任务是护航、对海对潜。与航母编队协同,重点多在通信、联动与编队机动。对照中方,南海方向海空兵力常态化值班,舰机联合巡航频率稳定,海上跟监与空中警戒衔接紧密。 把时间线拉到今年,多次美日菲合练已覆盖联合搜救、反潜与跨军种协同等科目,节奏在提速。问题在于,三方在周边可依赖的补给点有限,连续停留受约束。对比之下,永暑、美济、渚碧等岛礁具备飞行与后勤保障能力,岸基支撑让区域存在更稳定。 落到打击半径,中方H-6系列具备对海突击能力,可与侦察、指挥、引导力量配合,形成较远距离拦阻。相对而言,驱逐舰与护卫舰需要依托舰载机与预警平台支撑外层警戒,否则警戒圈容易被压缩,行动余地受限。 再看信息与预警,美国航母有完善的空中预警与巡逻体系,反应速度快、流程熟。中方近年在预警、通信与指挥一体化上密集演练,南部战区多次组织海空联合警巡,目标就是把发现、判定、处置的链条跑顺。 回到日本角色,日本不是南海声索方,却频繁进入相关海域参加演练,公开理由是航行与飞越。此举会增加现场交互的复杂度,海上通联、距离管控和科目设计都得更稳,稍有不慎就会放大摩擦。 看向菲律宾,与日本在今年7月签署部队互访协定已公开。随之推进的,往往是训练、情报与港口使用等安排。强度提高的同时,控险能力必须同步升级,否则成本会快速上升。 现场处置上,这类合练常伴随侦察与抵近活动。中方的常规做法是无线电警告、海空跟监、依法处置,并在必要时开展区域演训,既回应又把握节奏,避免误判扩散。 东海与南海的连带效应也在显现。日本若在两个方向同时加码,就要面临海空兵力分配与补给的现实压力。中方能够保持两向高频巡航和海上执法,说明调度、后勤与训练体系已形成规模化能力。 从结果看,话语可以多种多样,但舰机的到场时长、科目强度和行动轨迹最能说明问题。谁能长期、稳定在场,态度就一目了然。 南海需要的是可预期的节奏和清晰的规则。减少刺激性动作、保持必要沟通,风险可控,秩序才能稳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