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最了解日本!日本派出外交人员访华,这一幕让美国网友想起了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故意派出外交人员去华盛顿谈判,给外界制造不放弃外交途径的样子,试图麻痹美国人! 最近日本对华外交动作挺密集的,先是有外务省相关官员带着议题访华沟通,没过多久又有高层外交官接踵而至,跟中方聊经贸合作、人文交流这些事儿,频次比往年明显高了不少。 这波操作在国际上没少引发讨论,而最有意思的反应,居然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网友。 好多美国网友在网络平台上留言,说看到日本外交官访华的画面,瞬间就联想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的场景,甚至有人直接说“这熟悉的配方,当年被骗惨的记忆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说起1941年那事儿,确实透着股让人脊背发凉的算计。 1941年年初开始,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就频繁约见美国国务卿赫尔,前后磋商了十好几次,每次谈话的核心都离不开“和平解决争端”,态度看着谦和又诚恳。 哪怕到了1941年12月6日,也就是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日本还特意给美国国务院递了一份长达14点的谈判方案,字里行间都透着“不想打仗”的意思。 可谁能想到,就在这份方案递交的同时,山本五十六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已经悄悄逼近珍珠港海域。 舰载机部队早就在鹿儿岛湾练熟了超低空突袭,靶船的停泊位置、排列方式,跟珍珠港内美军舰艇的布局一模一样,飞行员们反复演练攻击流程,就等着凌晨时分给美军致命一击。 当时美国情报部门其实截获了一些日本的加密电报,也察觉到日本海军有异常调动,但一来没破译出关键信息,二来没人敢相信日本会如此大胆,用外交谈判当掩护搞突然袭击,最后还是没能躲过这场灾难。 现在美国网友之所以会有这样强烈的联想,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当下日本的处境,跟当年还真有几分微妙的相似。 2024年以来,日本经济就没缓过劲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它的GDP增速预期下调到0.3%,创下四年新低;日元兑美元汇率一路走低,一度跌破157关口,国内物价跟着飙升,便利店的咖啡、超市的生鲜都涨了价,不少日本家庭都得精打细算过日子。 人口问题更是让日本头疼,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超过28%,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制造业用工短缺到了离谱的程度,好多工厂因为招不到年轻人,生产线都没法满负荷运转,扩产计划更是想都不敢想。 军事上呢,日美安保条约刚完成六十年来最大规模升级,日本却还不满足,前防卫大臣石破茂之前就公开提议,让自卫队进驻关岛,想着在日美同盟里多争点话语权,这种急于突破现状的心态,跟当年日本军部的侥幸心理,确实有几分神似。 其实日本这次密集访华,背后的算盘一点都不复杂。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是不争的事实,日本的汽车、电子零部件、半导体设备这些支柱产业,好多核心订单都来自中国市场。 就拿汽车行业来说,2024年日本对华汽车出口虽然有波动,但中国市场依然占了它海外销量的近三成,要是失去这块市场,丰田、本田这些车企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半导体设备领域更不用说,东京电子、尼康这些企业,对华营收占比都超过35%,就算想跟着美国搞技术限制,也不敢真的放弃中国市场这块肥肉。 可另一方面,日本又不敢跟美国彻底划清界限,军事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先进武器装备大多从美国引进,驻日美军的存在更是它安全战略的核心,所以只能在中美之间小心翼翼找平衡。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国际格局,早就不是当年能比的了。 当年美日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对抗,没有任何缓冲的余地,而如今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环保等多个领域深度绑定,相互依存度极高,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甚至超过了当年对美国资源的需求。 而且中国的国防实力也早已今非昔比,完善的防空反导体系、强大的海空力量,完全不是珍珠港事件时期的美军防御水平能比的,所谓“偷袭”的想法,在当下根本没有任何现实可能。 美国网友的担忧,本质上是对日本外交“实用主义”的天然警惕。 这个国家向来以自身利益为最高准则,什么时候该放低姿态,什么时候该强硬表态,都算计得明明白白,从历史到现在,这一点似乎从来没变过。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每个国家的行事风格总会带着过往的印记。 日本这次密集访华,到底是真心想改善双边关系,还是另有所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