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朝鲜战争中,因情报有误,志愿军一个连被敌军一个营团团包围,危机时刻,连长于喜田不

朝鲜战争中,因情报有误,志愿军一个连被敌军一个营团团包围,危机时刻,连长于喜田不仅没有带领全连战士突围,反而带领战士们,攻占了敌军11个主阵地,创下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1951年的朝鲜战场,夏天,志愿军第27军79师235团3连的连长于喜田,正带着全连在前线。 这回他们接到的任务,看起来不算太难,去拔掉前沿的107高地。 出发前,营部通报的情报说,107高地上只有敌军一个排驻守,装备也不算精良。 3连战士们斗志昂扬,每个人都揣着干粮袋,背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于喜田在队伍最前面,腰间别着两把驳壳枪,眼神锐利如鹰。 20岁的战士王铁山记得,连长出发前拍着他的肩膀说:“咱们速战速决,拿下高地就回来喝姜汤。”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一场生死未卜的恶战。 队伍悄悄摸到107高地山脚时,天刚蒙蒙亮。于喜田挥手示意部队隐蔽,自己带着两名通讯员匍匐前进侦察。 爬到半山腰,他突然发现不对劲——阵地上的铁丝网比情报里密集三倍,战壕里隐约能看到重机枪的枪管,甚至有迫击炮阵地的轮廓。 “不好,情报错了!” 于喜田心里一沉,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枪声划破寂静,敌军已经发现了他们。 后续部队刚要冲锋,就被敌军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 于喜田趴在草丛里观察,很快判断出,驻守107高地的至少是敌军一个营,还配属了重武器连队。 更要命的是,两侧山梁上也出现了敌军的身影,3连已经被团团包围,退路被完全切断。 “连长,冲出去吧!再耗着就全完了!” 副连长焦急地爬过来,脸上沾满泥土。 于喜田咬着牙没说话,手指死死抠着地上的碎石。 他清楚,此时突围就是自投罗网,敌军早就在退路上布下了埋伏,硬冲只会让全连伤亡殆尽。 反过来想,敌军虽然人多,但分散在11个小阵地,彼此之间有火力间隙。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进攻!” 他当即做出决定,让通讯兵快速传达命令:全连分成三个战斗小组,从敌军阵地间隙穿插,逐个夺取小阵地,用敌军的武器装备打反击。 战斗一打响就异常惨烈。王铁山所在的小组负责攻打最东侧的小高地,敌军的手榴弹像雨点一样砸下来,身边的战友接连倒下。 于喜田带着主力小组冲在最前面,他一把夺过战士手里的炸药包,冒着枪林弹雨冲到敌军地堡前,拉燃导火索后猛地塞进射击口。 “轰隆”一声巨响,地堡被炸开一个大洞,他顺势端起冲锋枪冲进去,大喊着“缴枪不杀”,吓得几名敌军士兵举手投降。 连续攻占三个阵地后,战士们的弹药所剩不多,不少人已经负伤。 于喜田让卫生员简单处理伤员,自己则收集敌军遗留的武器弹药,重新分配战斗任务。 他发现敌军的各个阵地之间缺乏协同,只要快攻快撤,就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跟着我,打一个阵地换一个地方!” 于喜田的声音已经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中午时分,天空下起了小雨,山路变得泥泞难行。 在攻打第7个主阵地时,敌军的迫击炮炸伤了于喜田的左腿,鲜血顺着裤腿往下淌。 卫生员要给他包扎,他一把推开:“先救重伤员!” 说着撕下衣襟裹住伤口,拄着一根步枪继续指挥战斗。 战士们看到连长带伤作战,士气瞬间高涨,一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向敌军阵地。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个阵地的敌军举起白旗时,3连的战士们已经精疲力尽。 王铁山瘫坐在地上,手里还紧紧攥着打空了的步枪,身边堆着缴获的重机枪和迫击炮。 清点人数时发现,全连伤亡过半,但他们不仅成功突围,还攻占了敌军11个主阵地,歼灭敌军200余人,缴获各类武器100多件。 后来才知道,107高地是敌军的前沿核心阵地,原本计划用来牵制志愿军主力。谁也没想到,一个被包围的连队,竟然凭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硬生生端掉了这个“硬骨头”。 于喜田因为此战立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3连也被记集体特等功。 这场战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以少胜多的奇迹,更在于于喜田在绝境中的冷静决策。 面对情报失误带来的灭顶之灾,他没有慌乱,而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战术,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志愿军战士们身上那种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精神,更是这场胜利的核心密码。 他们用鲜血证明,正义的战争从来不是靠人数取胜,而是靠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援朝战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