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北宋名臣包拯逝世,出殡当日开封城内出现罕见场面,二十一口形制相同的棺木从包府抬出,分别经由七座城门运往城外,这个安排并非彰显排场,而是包拯生前为防墓葬遭破坏所设的周密计划。[谢谢] 包拯在仕途生涯中审理过诸多案件,其中不乏涉及权贵的诉讼,这种刚正不阿的作风使他深得民心,同时也结下不少政敌,为确保身后安宁,他临终前特意嘱咐家人采用"疑冢"之法,通过多重棺木混淆视线,保护真实安葬地点。 这个历史谜题延续了近九个世纪,关于包公墓确切位置的争论从未停息,1973年合肥大兴集的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终于揭晓答案,考古队员在此处发现了包氏家族墓群,并根据墓志铭确认了包拯与夫人董氏的合葬墓。 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为解开包拯死因提供了新证据,对其遗骨的检测显示,汞含量超出常规范围,这与宋代常用朱砂等物质防腐的习俗相符,分析结果排除了中毒致死的可能,支持了史书记载的病逝说法,同时骨骼测量表明包拯身高约1.65米。 考古证据还显示,包拯墓址曾经历迁葬过程,原墓可能在宋金战乱期间遭到破坏,后世族人遂将其遗骨迁至现址,并延续了设置疑冢的传统做法。 包拯墓葬的发现不仅印证了史籍记载,更展现了古人对待身后事的深思熟虑,这位被誉为"青天"的名臣,以其生前正直,身后睿智的形象,持续影响着后世对正义与智慧的追求。 关于包拯的哪些传说令您印象深刻? 不少网友感叹,包拯生前刚正不阿,连身后事都布局得如此周密,“21口棺材分七门出殡,简直是古代版‘烟雾弹’,得罪的人太多,连安葬都得靠智取,清官难当啊!” 有人提到1973年包公墓的发掘过程比戏剧还跌宕,“谁能想到包公遗骨在文革时期竟被后人连夜偷葬,后来又离奇失踪,现在墓里只剩35块骨头,其他的至今成谜,” “包公的‘隐身术’延续千年,连遗骨都玩起了捉迷藏。” 对于墓中仅出土陶器,铁尺,网友感慨“陪葬品寒酸得让人心疼,但正是这样才配得上‘包青天’的人设,” 也有人联系现:“对比某些贪官的豪华墓,包公才是真正的顶流偶像。” 针对某些电视剧让包公“上阵杀敌”的剧情,网友这样说“包拯要是能武,展昭都得失业,尊重下历史吧,包大人的魅力在智商不在武力值!” 如果包拯活在今天,以他的性格和能力,最适合担任什么职务?是纪检委书记,最高法院院长,还是反贪局局长?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中纪委网站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