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55岁的包工头表示,80%的人不知道,一吨水泥的价格是沥青的十分之一,选择用沥青铺路不是因为贵的好,而是因为这些。 中国基建这些年名声在外,尤其是那一骑绝尘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已经突破几十万公里,但细心的老司机可能早就发现了,不管是南下广州还是北上哈尔滨,我们车轮底下滚的大多是黑黝黝的沥青路。 这事儿挺让人纳闷,一位干了二十多年的包工头就透露过实情:现在市面上一吨水泥也就三五百块钱,可改性沥青一吨能飙到三四千,价格差了整整十倍。 我国修路从来都是精打细算,为啥放着便宜耐用的水泥不用,非要大面积铺这种“昂贵”的黑地毯? 开过水泥路的朋友都有印象,车子开上去总有一股子倔劲儿,尤其是轮胎碾过接缝处时,那种有节奏的“咯噔”声不绝于耳,这就是水泥路面最大的特点——“刚”。 水泥板那是硬碰硬的代表,它虽然看着结实,但这种刚性也带来了麻烦,它没法像弹簧那样去缓冲车轮带来的压力。 相比之下,沥青路面就像是给大地铺了一层厚实的橡胶垫,它属于柔性材料,天生带着一股子韧劲儿。 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期跑高速的司机,一旦从国外那种老式水泥路切换回国内的沥青路,会觉得屁股底下突然“丝滑”了。 除了触感,听觉上的差异也很明显,那种粗糙的水泥表面就像一个巨大的音响放大器,而多孔隙的沥青表面则是天然的吸音棉。 数据显示,在同样的车速下,沥青路面的行车噪音能比水泥路低上10分贝左右,长途驾驶下来,不管是司机的耳朵还是乘客的心情,都能少遭不少罪。 更别提那种“黑白分明”的视觉感受了,深黑色的沥青路面吸光性好,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把白色的交通标线衬托得清晰无比,不反光、不刺眼,这对高速行车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视觉减负。 而在雨天,水泥路面的摩擦系数撑死只有0.4,这在急转弯或者紧急制动时,往往就是安全与事故的分界线。 反观沥青路面,它的表面布满了细小的孔隙,这简直就是天然的排水系统,雨水落下瞬间就能渗透排走,路面干得飞快。 即使在干燥天气,沥青路面的摩擦系数也能稳定在0.6上下,即便是大雨滂沱,依靠这种粗糙多孔的结构,抓地力依然能维持在0.4左右的安全线。 此外,水泥还有一个致命的物理弱点——热胀冷缩,为了防止热得拱起、冷得崩裂,水泥路每隔一段距离就必须人工切割出一道伸缩缝,这不仅制造了行驶时的颠簸,更是路面损坏的根源。 雨水顺着这些缝隙渗下去,泡软了下面的土基,上面的水泥板一受力就会出现空鼓、断角,一旦损坏,水泥路面的维修简直是噩梦,必须把整块路面像拔牙一样敲碎、挖出,重新浇筑,甚至还得植入钢筋,这一套流程下来,不仅费钱,更费时。 如果说材料费上水泥占了便宜,那在“时间”这个隐形成本上,它简直是个挥霍者,要知道,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大动脉,哪怕封路一天,造成的物流损失都可能是以百万计的。 如果修补一段水泥路,混凝土浇筑下去后,它得像伺候月子一样“养护”半个月以上,等彻底凝固上强度了才能跑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谁等得起这十几二十天的封路期? 相比之下,沥青施工就像是一场快闪行动,只要摊铺机和压路机配合好,滚烫的沥青铺上去压实,等到温度降下来,个把小时后就能直接通车,基本上属于“即铺即用”。 广东中山的一段国道改造工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那是一段日均车流量3万的繁忙路段,如果按老办法修水泥路,那拥堵不敢想象。 但采用了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后,短短9天时间就搞定了6000平方米的路面改造,工期直接缩短了三分之二,这种效率是刚性路面想都不敢想的。 而且沥青路面的养护讲究一个“微创手术”,现在的城市养护中心,大多采用夜间巡查修补的模式,晚上车少的时候把开裂的地方铣刨、回填、压实,天还没亮施工队就撤了。 那既然沥青这么好,是不是水泥路面就彻底一无是处了?也不是,在美国,你依然能看到大概三成的高速路保留着水泥路面,但这更多是历史遗留问题。 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美国修路资金主要靠燃油税,当时水泥产能大、价格低,确实是那时候的性价比首选,如今他们想换也难了,把千万吨的旧水泥路刨掉重铺,这工程量大到足以让联邦财政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