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年,侦察连连长崔英顺在战壕中留下牺牲前的最后影像。戎装在身的他,持望远镜观察敌军动向,腰间配手枪与匕首,浓眉大眼显英气,五官端正、俊朗干练,尽显军人风采。 这张黑白照片被战友们小心翼翼保存了四十多年,边角虽已泛黄,却清晰定格了一个年轻军人最挺拔的模样。 他半蹲在战壕里,军帽檐下的眼神锐利如鹰,望远镜紧贴眼眶,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硝烟中揪出敌军的踪迹。 谁能想到,这张照片拍摄后不到三小时,崔英顺便在一次侦察任务中,为掩护战友撤离,永远倒在了南疆的土地上,年仅26岁。 翻查部队史料和老兵访谈记录,我才拼凑出崔英顺短暂却厚重的人生轨迹。他1955年出生在吉林延边的一个朝鲜族家庭,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家里的墙壁上挂着父亲的军功章,也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大字。 从小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崔英顺骨子里就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18岁那年,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军,临走时对父亲说:“您能为国家打仗,我也能,咱家的兵魂不能断。” 新兵连里,崔英顺是最刻苦的一个。朝鲜族的他汉语不算流利,训练间隙就抱着字典背军事术语;射击训练时,为了稳定枪身,他在枪托上挂着砖头练瞄准, 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也不吭声;侦察兵必备的格斗术,他对着木桩反复练习,手上的伤口结了又破,破了又结,最后磨出厚厚的茧子。 战友回忆,他总说“侦察兵是部队的眼睛,我们多练一分,战友就少一分危险”,凭着这股劲头,他入伍第二年就被评为“训练标兵”,第三年破格提拔为班长,24岁时成为全团最年轻的侦察连连长。 1981年,南疆边境局势紧张,崔英顺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前线。出发前,他给家里写了最后一封信,信里没有豪言壮语,只说“我在前线一切都好,等任务完成,就回家陪您吃打糕”。 谁也没想到,这封信成了他的遗书。到了前线,侦察连的任务格外艰巨,他们要深入敌军腹地摸清兵力部署,还要摧毁敌人的暗哨和火力点,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永别。 照片拍摄那天,崔英顺带领三名侦察兵执行渗透任务。他们在凌晨时分潜入敌军阵地附近,趴在草丛里观察了五个多小时,摸清了敌人的火力分布。 中午时分,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突然遭到敌军伏击,密集的子弹扫过来,一名战友的腿被击中,鲜血瞬间染红了裤腿。 崔英顺当即下令:“我来掩护,你们带着伤员先走!”他扛起轻机枪,朝着敌军的方向猛烈射击,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这边。 战友们拖着伤员艰难撤离,回头望去,只见崔英顺正靠着战壕还击,子弹在他身边溅起阵阵尘土。 就在这时,一枚炮弹落在了战壕旁,浓烟滚滚中,他们看到崔英顺的身影晃了晃,却依然没有停下射击的动作。 等后续部队赶到时,敌军已经撤离,战壕里只剩下崔英顺冰冷的遗体,他的手指还扣在扳机上,胸前的军徽被鲜血染红,却依旧闪亮。 那张最后影像,是同行的通讯员在撤离前抓拍的。当时通讯员说“连长,给你拍张照留个纪念”,崔英顺咧嘴一笑, 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随手整理了一下军帽,便转身继续观察敌情。谁能想到,这一笑成了永恒,这张照片成了他留给世界最后的念想。 崔英顺牺牲后,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他的家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父亲捧着他的遗像,老泪纵横却始终挺直腰板,说“我的儿子,没给军人丢脸”。 多年来,战友们每年都会自发前往烈士陵园祭奠他,有人带着他生前爱吃的打糕,有人带着他最喜欢的钢笔,有人一遍遍抚摸着墓碑上的名字,诉说着部队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场早已恢复平静,边境线上鲜花盛开,人民安居乐业。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份和平是崔英顺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他们年轻、鲜活,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牵挂,却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地扛起责任,用血肉之躯守护着祖国的疆土。 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他们只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 崔英顺用他26岁的生命告诉我们,军人的风采不仅在于挺拔的身姿和锐利的眼神,更在于危难时刻的担当和舍生取义的勇气。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的我们,虽然远离了硝烟战火,但英雄的精神不能丢。我们要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先烈, 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传承英雄精神。这,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家国最深的热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