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李彦涵东营报道
在11月20日举行的东营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上,社会保障改革成效成为关注焦点。有记者提问:“社会保障改革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切身感受上。请问‘十四五’期间,东营市在社会保障领域推出了哪些让群众直接受益的改革举措?”东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张宝山就此作出详细回应,系统介绍了东营市在健全养老保障、扩大工伤保障、优化经办服务等方面推出的系列惠民改革举措。

张宝山表示,社会保障工作的核心要义就是让改革成效最终由群众的切身感受来检验。“十四五”时期,东营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保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迈进,努力让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让晚年生活更有底气
紧紧围绕群众高品质养老保障需求,东营市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让群众的养老选择更加多元、保障更可持续。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持续巩固。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福暖万家”工程,持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优化参保结构,提升参保质量。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1.65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加快发展。积极推动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人才年金发展,充分发挥补充养老保险作用。全市建立年金的企业数量达到201家,为企业职工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并获批全国首批个人养老金试点,先行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为群众开辟出一条享受税收优惠、实现个人养老储备的新渠道。全市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已达到51.78万个,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建成。
扩大工伤保障范围,为更多劳动者撑起"保护伞"
积极适应就业形态多样化趋势,东营市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工伤预防,为劳动者提供更全面的职业风险保障。
特定人群参保实现突破。将快递小哥、超龄人员、实习学生、家政从业人员等特定群体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全市已有771家单位的3.6万名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参保比例与推进速度均居全省首位。
新就业形态保障创新实施。启动实施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将滴滴出行、美团等11家平台企业的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有效应对了新经济形态下的职业风险保障需求。
工伤预防能力全面提升。扎实推进全国危化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重点联系点建设,大力开展工伤预防“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促安全”专项行动,累计培训重点行业企业人员4.3万人次,努力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工伤风险。
深化经办服务改革,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舒心
始终以群众需求、群众体验为导向,东营市大力推进服务流程再造和数字化转型,让社保服务更加贴心暖心。
退休“一件事”集成办。在全省首创退休“一件事”改革,将涉及多个部门的9个关联事项整合为“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实现群众“跑一次、全办成”,极大简化了退休办理流程。
智慧社保“高效办”。加快推进“数智社保”建设,RPA“数字员工”实现高频业务“秒办”,12333“智声通”提高热线服务效率52.7%,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先落地,有效解决群众垫资跑腿难题。
社保卡应用“一卡通”。作为全省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集中攻关市,持续拓展社保卡应用场景,已具备168个民生服务事项承载能力,“社会保障卡特约商户”等惠民活动让利群众2200余万元,社保卡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生活的“民生卡”“幸福卡”。
张宝山表示,随着社会保障改革持续深化,东营市将始终聚焦群众新需求、新期待,持续深化制度改革,优化服务供给,努力把全市社会保障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