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美籍华人工程师在谈到中美制造业对比时抛出一句话:中国

一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美籍华人工程师在谈到中美制造业对比时抛出一句话:中国人别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真打起来,美国几个月就能拉爆产量,把中国摁地上摩擦。   这句话在中文舆论场引发不小争议,有人拍手称快,有人直接质疑数据依据。但如果把这番话拆开来看,会发现它既有现实基础,又掺杂了不少误解和想象。   美国的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制造业比重下滑,但这并不是某种“战略性放弃”,而是资本自然逐利的结果。从1979年制造业就业巅峰的1942万人,到2025年下降到1270万人左右。   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岗位不是被“高附加值”替代掉的,而是被搬去了墨西哥、东南亚,后来大规模转移去了中国。美国不是主动放弃钢铁和机电,而是因为这些行业利润低、回报慢,资本不愿意再投。   这一结构性变化背后,是美国经济的金融化。美联储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金融行业利润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4.3%,而制造业只剩下11.2%。   这意味着,美国更愿意靠炒股、炒债、炒概念,而不是一锤一锤地敲金属、拉电缆、做马达。更直观的数据是。   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经连续6个月低于50%,这代表整个行业处在收缩状态。一个国家如果真有拉爆产能的底气,不会在和平时期都保不住订单和工人。   说到战时动员能力,很多人喜欢搬出二战的“福特奇迹”,但那是八十年前的工业体系。今天的制造业不是拼蒸汽机和铆钉,而是拼供应链和技术工人。   比如,美国在2025年尝试重启俄亥俄的一家老牌钢铁厂,计划用于军用装甲材料,但因为缺乏熟练焊接工人和配套供应链,投产时间一再推迟,现在预计要到2027年才可能正式运行。这不是“战时拉爆”,这是“恢复困难”。   美军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F-35战机的制造过程依赖全球超1500家供应商,其中稀土加工90%来自中国。   美国国防部在去年发布的工业能力报告中承认,当前美军主要武器系统超过60%零部件存在供应链脆弱点。   比如洛马公司的F-35项目在2025年因为一款钕磁体断供而被迫暂停交付两周,直接影响到美军对亚太部署计划。   美国船厂的现状也说明问题。2025年,美国全境具备大规模造船能力的只剩4家,而中国在册船厂超过120家。   从吨位来看,美国一年的新造军舰吨位不到中国的1/232,连印度都排在它前面。这种工业底子,不是靠“战时动员”喊几句口号就能补回来的。   反观中国制造,虽然经常被贴上“低端”、“内卷”的标签,但真实情况是,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统计口径下的525个工业小类,中国全部具备。   比如中国的造船产业,2025年全球军民两用船舶订单中有40%来自中国造船厂。在需要时,这些产线可以直接转为军舰生产。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握了稀土加工这一关键环节,控制全球90%的相关产能。   美国如果想绕开中国采购稀土,意味要重建整个冶炼和分离体系,这不是几个月能办到的事。   在技术层面,中国也在加快突破。2025年,华为实现7纳米芯片的稳定量产,长江动力的CJ-2000航空发动机提前12年完成样机测试,成为中国自主航空动力的里程碑。   这种进展不是靠烧钱砸出来的,而是依靠庞大的工程师和技工队伍。中国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高级技工占比超过六成。而美国制造业的平均工人年龄已经接近45岁,青年技工严重短缺。   在资源保障上,中国通过“基建换资源”的模式在非洲和南美铺开布局。比如在刚果,中国承包了主要公路和电站建设,换来对钴矿70%以上的控制权。   在几内亚,中国修建港口和铁路,换来了铝土矿长期供应。这种模式不仅稳定,而且抗制裁能力强,是西方难以复制的路径。   2025年,美国对中国高端芯片企业加大封锁,限制AI芯片、EDA软件出口,中国随即宣布对镓、锗等关键材料实施限出口政策。   结果,美国半导体设备巨头应用材料公司股价当天暴跌12%。这场你来我往的对抗,说明了一个关键现实:制造业不是靠嘴打仗,而是靠底子硬。   军事角度同样如此。2025年美国海军舰艇数量为290艘,其中大约40%服役年限超出设计寿命,维护成本高涨。   中国福建舰航母编队在2025年部署完成,标配的052D驱逐舰数量达到12艘,组建了3个航母打击群,具备区域拒止能力。   美日联合军演刚刚在台海模拟“冲突场景”,中国马上在东海试射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展示了在关键区域的快速反应能力。   信息来源:股汇债再现“三杀”!美国“再工业化”为何难遂其愿——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