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声称,中国的做法不可取! 11月2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在社论里表示,中日两国应该走外交路线,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化解矛盾,为区域稳定做贡献。文章还提到,近期的中日争拗说明,双方在一些短期无法解决的敏感问题上应尽量避免刺激对方,维持战略模糊和现状,才有可能降低冲突风险。 社论进一步指出,在涉及核心利益的表述上,如果外交语言过于直接,可能会引发对方的反感,甚至推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从而给双边关系增添障碍,看似是在劝和,但字里行间已经否定了中国当前的外交应对方式。 问题是,区域和平固然重要,但和平不能建立在牺牲一方利益的基础上,如果面对挑衅选择沉默,那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对方误以为软弱可欺。 把“模糊”当成维稳手段,在当事方看来反而是一种纵容,更何况,这场矛盾的本质是谁在挑衅、谁在试图改变现状,应该是讨论的前提,而不是被刻意忽略。 新加坡这个国家的经济依赖海上贸易和区域金融,没有稳定环境,它的生存空间会立刻受到挤压,所以它天然希望任何冲突降温,维持现状对它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 但这样的选择放到被挑衅的一方身上,就不现实了——政治基础已经被动摇,现状其实早已不存在。 所谓的战略模糊有用的前提,是双方都遵守默契,如果一方主动破坏这种默契,并不断试探底线,那么继续模糊下去只会被解读为默认甚至无力回应。 结果不仅风险增加,还可能刺激挑衅方更进一步,这正是为什么在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中国的外交回应必须更直接,让对方清楚事情的严重性,避免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过去的温和外交,到如今更有力度的表态,不是为了争口舌之快,而是为了防止误判与更大的冲突,这是一种明确的危机管理信号:挑衅行为已突破中日关系的政治底线,继续照旧沟通已无意义。 礼尚往来要靠双方维护,如果一方不断伤害关系根基,就不能再按过去的礼节对待。 《联合早报》显然低估了事件的严重性,还认为温和方式就能解决问题,这种想法忽视了国际关系的现实——在维护核心利益和和平之间,必须有清晰的底线。 当挑衅者打破平衡,要恢复和平,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后果,没有是非观的“和稀泥”,只会掩盖问题,吃亏的我们,不是他们,他们当然不在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