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明朝灭亡的那一刻,最讽刺的,不是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的画面,而是关于锦衣卫的结局

大明朝灭亡的那一刻,最讽刺的,不是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的画面,而是关于锦衣卫的结局。 在崇祯的最后时刻,只有一位太监陪伴在他身边——王承恩。 而曾经让朝中权贵、百姓胆寒的锦衣卫,早在那个黎明前的黑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可能会问:十五万锦衣卫,怎么就没了呢? 答案或许藏在那些“堂贴”背后——买来的身份,买来的权力。你没听错,到了崇祯年间,想当锦衣卫,不是靠拼命工作或卓越能力,而是靠掏钱! 五百两能买个校尉,三千两能买个六品主事,官位拿得如此简单,难怪那些本应执法、守卫皇权的“锦衣卫”大多数成了拿钱谋私的流氓。你想象一下,这样的组织能有什么好果子? 李国柱,一位苏州的小人物,花了五百两买了个差事,然后跑到江南“出差”,靠着勒索过日子,结果没过多久,因敲诈过头,被愤怒的百姓当街打死。像他这样的人,层出不穷。而在这些“有钱买官”的锦衣卫成员中,真有几个有胆识、能担起责任的么? 骆养性,曾经锦衣卫的指挥使,身居高位的他,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卖命,靠金钱保命——三万两,保住了他的一条命。当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时,骆养性带着他那十五万锦衣卫“兄弟们”,根本没有任何影踪。你能想象吗?一支号称“飞鱼服、绣春刀”的强大队伍,在真正的战斗面前,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此时,老将李若琏正孤军奋战,手下的兵力不足以抵挡数十万农民军的进攻,但他依然在守。记得李若琏年轻时曾为袁崇焕案做过一番调查,敢于坚持正义,最终让无辜的木匠得以平冤,但也因此丢了官,甚至最后为国家殉职。他的忠诚与决绝,和骆养性那种投机取巧、用钱买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当李若琏为国捐躯时,骆养性却已经低头,和清军达成交易,接受了清朝的任命,成为天津总督,他还在清朝建立后上奏,减免那些苛捐杂税,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为了讨好新主子,尽管他早已忘记了自己作为锦衣卫头子的责任。甚至有网友评价,“骆养性不过是个逢场作戏的角色,随时准备换主子。” 这对比,太让人心寒。一个为了气节而死的忠臣,一个为了保命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权臣。在崇祯灭亡的那一夜,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那些风头一时无两的“锦衣卫”,而是崇文门上李若琏孤军奋战的背影,和骆养性带着十五万锦衣卫一溜烟的消失。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幕成为了对“制度腐化”的最佳注解。明朝已经腐烂,但它的死亡,并不是因为一位昏庸的帝王,而是体制内部腐败、流氓权臣、卖国投降者的丛生。真正勇敢的战士,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坚守;而那些真正该承担责任的人,却早早地为自己找好了退路。这样的一群人,怎么可能去保卫这个朝代?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历史中的背叛者和忠臣,到底是谁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