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鲐背老将军,说的是高寿至101岁才西逝的开国上将萧克老将军。老将军为什么“失声痛哭”,因为长征时他当军团长的红六军团下属一个团,失踪六十多年,在2001年他94岁时终于有了消息。这个团是没有了,全团壮烈牺牲了,但他们用行动刻下“红军不伤百姓”六个字,却使老将军的心痛上加痛——
1934年秋长征途中,红六军团有一个18师52团,是一支千人精锐部队,在完成一次掩护任务后,部分力量却突然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们去了哪儿?几十年来,遍寻无踪,一直成为军委的一个心结一个痛。经过中央和地方党史军史办的千辛万苦,终于在2001年于困牛山区发现,60多年来一直有当地村民在悬崖下祭祀一群无名好人,经反复查证,确定这就是52团失踪战士牺牲之处——1934年10月16日,敌军包围了52团,因为久攻不下,竟将全村数百百姓押到前线,强行排在第一排。52团为了保护村民,只得朝天放枪。最后,为了不伤害百姓,52团这一支的百余战士,砸弹毁枪,在最后一次军号中集体跳崖壮烈牺牲……消息传到北京,94岁的萧克军团长失声痛哭,中央军委追认52团牺牲指战员为革命烈士,并建立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后被确定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2008年,已101岁的萧克老将军为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题词,一个月后,将军带着已了的心愿离开人世。
我们听到过战争年代那个“树叶训令”的往事——聂荣臻将军带领千余将士开辟晋察冀根据地,1942年河北大旱,颗粒无收,军民只好摘树叶果腹。但是聂司令员下达死命令,方圆十五里内,八路军所有部队决不允许上树摘叶,要全部让给当地百姓充饥;我们也听说过抗战初期那个“只能翻地二茬”的命令——八路军一纵队在驻地与农民共耕同种大片红薯,但当红薯成熟时,司令员左权(兼)和政委黄克诚却下达死命令,所有红薯地,只让老百姓先翻第一茬,即收走大部份红薯后,一纵队所有部队,才能去翻剩余的第二茬。这两个“禁令”,说的是“把群众饥饱放在第一位”、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茬”,而本文文首说的52团为了保护村民,宁可不放一枪,宁可集体跳崖牺牲,说的更是人民的生命至高无上啊!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党报为什么还要来讲这些可惜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讲这种壮烈和感动?不只是为了动情、缅怀以至叹息,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乃至尖锐的批评意味。我们要真懂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和党中央为什么翻来覆去强调两句话,一句是“人民至上”,一句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是当前的须臾不可忘记,更是我们党从“一大”起百余年不变的初心和宗旨。我们不但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侵犯群众利益”,更要在执政、改革、制订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这些大事上“不损害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决不能把部门利益、既得利益尤其是利益集团的得失放在权力运行之中。我们要真正读懂“十五五”规划,如果忽视了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个生产关系改革的主旨和反思,不讲规划的实质是“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那就是“言不及义”,没有“真懂”,不得“真谛”——而这个真谛,就是“人民至上”四个大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听听52团宁可跳崖,也不朝村民放一枪以及萧克老将军的“失声痛哭”,不是没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