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有件事我始终有点想不明白,那就是日本为什么要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将他们的水产品卖到中

有件事我始终有点想不明白,那就是日本为什么要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将他们的水产品卖到中国来?日本并不是水产大国,日本老百姓平常的食物中,水产品所占比重也不是很多。从很多影视作品里也可以看到,日本人食用水产品的量并不多。 日本靠海,渔业历史长,但真要说捕捞量大,那得看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远洋船队牛得不行,一年能拉一两千万吨鱼回来,那时候日本人真爱吃鱼,一天三顿离不了,生鱼片烤鱼鱼汤随便上。超市里金枪鱼块堆成山,主妇们天天买回家做饭,孩子小卖部都卖烤鱼片当零食。 九十年代开始就不对了。各国划200海里专属区,日本船出不去远海了,只能近海转悠,油钱人工贵得要死,鱼还越来越少。养殖倒是上来了,北海道那边吊扇贝笼子一大片,但本地人消费直线掉。年轻人上班族图方便,西式快餐火了,肯德基麦当劳到处是,下班回家谁还愿意去鳞开肚啊。肉类吃得比鱼多,牛肉猪肉便宜又快。 官方数据摆在那,2001年日本人均一年吃40公斤鱼贝类,到2022年只剩22公斤,2023年更低,20.4公斤,创历史新低。全球平均都比他们高了,日本自己都从鱼大国变成肉大国。国内加工厂冷库塞满,渔民船停港里没活干,政府只能补贴让他们找外销路,不然整个行业得崩。 他们自己吃得少,产得却没减多少,尤其是高端货。北海道青森那边的扇贝,个大柱粗,肉厚甜,本地人一年吃不了多少,超市卖不动就堆仓库。海参珍珠贝也一样,养殖场年年扩产,以为能靠内需,结果年轻人压根不碰这些麻烦玩意儿。库存压力大,价格一跌渔民就哭,协会天天开会想办法。 中国这时候起来了。2000年后,咱们经济飞速,中产多起来,日料店北京上海广州到处开,老板们要正宗货,消费者肯为新鲜刺身多掏钱。日本商人一看,这不现成的金矿吗?从那开始,他们就盯上中国市场,使劲推高端水产。扇贝柱透明度高,海参个头匀,贴上日本产标签,在中国能卖高价。 数据最说明问题。2022年,日本水产品出口总金额里,对中国大陆就占22%左右,871亿日元,折人民币四十多亿。扇贝这一项,中国消化一半以上,海参更高,七成八成都来中国。香港也算一块,但大陆需求最大。其他国家,美国欧洲,运输远损耗大,消费者对生鲜接受度没咱们高,价格也卖不起那么贵。 日本贸易公司专人跑中国,参加上海北京食品展,带样品给采购商试吃,报价压低,信用期拉长,就为多签单。农林水产省官员一年飞好几趟,跟咱们海关谈配额,谈检疫标准,报告厚厚一摞,证明他们水质干净。节日临近,他们调整养殖节奏,多投料让扇贝赶上中国需求高峰。距离近,空运海运快,活的都能到,损耗小,利润比卖欧美高多了。 说白了,日本国内饱和了,产能过剩,必须找外市场消化。中国人多,口味对路,钱包鼓,高端海鲜正好卖得好。没中国这个大买家,日本渔业早撑不住了。渔民靠这个吃饭,加工厂靠这个转,政府补贴也得跟上。欧美市场小,东南亚穷,哪有中国这么完美。 2023年8月,日本开始排核污染水,中国当天就停所有日本水产进口。出口额从871亿直接掉到320亿,2024年更惨,只剩61亿,跌了九成多。扇贝对华从223亿变零,海参蟹类全断。北海道渔民傻眼,冷库塞爆,部分低价喂鱼喂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