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原空军副司令张积慧被撤职。被关了两年后,转业的他,到成都420厂当副厂长,等于降了六级。他没说,穿上工装就进了车间。 没人见过他摆过老资格,更没人听他抱怨过一句。那会儿420厂主打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油污遍地,跟他之前待的空军指挥部完全是两个世界。 工装是深蓝色的,布料粗糙,第一次穿上时,张积慧下意识地扯了扯袖口——这和他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截然不同,没有肩章,没有领花,只有胸前口袋上绣着的“420厂”三个字。他身高一米八,站在车间里格外显眼,可他从不多说一句话,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先绕着车间走一圈,看工人操作机床,看零部件在流水线上传递,手里拿着个小本子,密密麻麻记着什么。 有老工人私下议论:“这副厂长以前是空军大官,哪懂车间里的活儿?估计待不了仨月就得走。” 这话传到张积慧耳朵里,他没反驳,只是第二天就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机床旁,跟着老技工王师傅学操作。王师傅一开始还拘谨,毕竟对方曾经是司令,可张积慧态度谦和,递烟倒水,一口一个“王师傅”,问的都是最基础的问题:“这个零件的公差怎么把握?”“机床转速调到多少最合适?” 他的手曾握过战斗机操纵杆,如今却要握着沾满油污的扳手,刚开始拧螺丝时总握不稳,手心磨出了水泡,他就用纱布缠上,接着干,从不说疼。 车间里的油污难清理,每天下班时,工人们的工作服都能拧出油污来,张积慧也不例外。他住的单身宿舍就在厂区附近,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每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洗衣服,把工装泡在碱水里,反复搓洗,直到水面上漂起一层油花。有一次,王师傅路过他的宿舍,看到他正对着镜子剪水泡,忍不住说:“张厂长,您没必要这么拼,办公室里待着指挥就行。” 张积慧抬头笑了笑,手里的剪刀没停:“车间里的活儿不懂,怎么指挥?我以前开战斗机,发动机是心脏,现在咱们造发动机零件,每一个都不能马虎,出一点差错,天上的飞机就可能出大事。” 这话让王师傅心里一震。他后来才知道,眼前这位低调的副厂长,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传奇英雄。1952年,24岁的张积慧驾驶米格-15战斗机,在朝鲜上空击落了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那是当时美军空军的“双料王牌”,击落过21架飞机。消息传回国内,张积慧成了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29岁就担任空军副司令,是当时全军最年轻的高级将领之一。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如今却在车间里和工人一起摸爬滚打,没有丝毫架子。 420厂当时正面临一个难题: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精度不达标,多次被军方退回,生产进度严重滞后。厂领导开了好几次会都没解决,张积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翻遍了所有的技术资料,又带着技术员泡在车间里,逐一排查机床的问题。有一次,为了测试一个零件的抗压强度,他连续三天三夜守在实验室,饿了就啃干粮,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技术员劝他休息,他说:“战场上耽误一分钟,可能就会牺牲战友;现在生产耽误一分钟,可能就会影响战机列装,不能等。” 凭借着在空军积累的对航空发动机的理解,再加上车间里摸爬滚打的实践,张积慧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机床的定位系统有偏差。他提出了改进方案,亲自和工人一起调试机床,调整参数。半个月后,新生产的零部件经过检测,精度完全达标,顺利通过了军方验收。消息传来,车间里一片欢呼,工人们围着张积慧,把他抛了起来。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位曾经的将军,手上的老茧比很多老工人都厚,指甲缝里的油污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在420厂的那些年,张积慧始终和工人同吃同住。食堂里,他排队打饭,从不搞特殊;宿舍里,他的床上叠着豆腐块被子,和在部队时一模一样。有年轻工人好奇地问他:“张厂长,您以前是司令,现在降了六级,心里就没点委屈?” 张积慧放下手里的饭盒,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说:“我是军人,也是党员。革命年代,战友们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我能活着回来就已经很幸运了。现在能为国家造发动机,能为老百姓干点实事,比什么都强。” 他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后来,有人想把他的事迹上报,让他恢复名誉,他却摆手拒绝:“不用了,我现在挺好的。” 他在420厂待了十几年,从副厂长到总工程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航空发动机生产中,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张积慧的冤案才得以平反,恢复了军籍和待遇。可他依然保持着在车间养成的习惯,穿着朴素,待人谦和,从不提及自己的过往战功。有人问他,这一辈子经历了大起大落,最看重的是什么?他说:“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信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