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

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重却没有人喊抵制日货了。不是不想抵制,是实在没有什么好抵制的了。   这种变化背后其实是中国制造业二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当年被奉为“品质标杆”的日货,如今在大多数民用消费领域已经被国产军团全面超越。   就拿最直观的家电行业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松下彩电、索尼随身听、夏普空调是城市家庭的身份象征。而现在再走进家电卖场,海尔冰箱全球市场份额连续十二年稳居第一,格力空调在全球范围内每三台就有一台产自中国,美的的小家电更是把松下、东芝的同类产品挤到了货架角落。   2023年的全球白色家电市场份额统计里,中国品牌合计占比超过55%,而日本品牌总和不到8%,这种悬殊差距让国内的消费者们想抵制都找不到目标了。   更戏剧性反转的还要数汽车这一行业,十年前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是家用车市场的“硬通货”,如今比亚迪2023年全年销量突破302万辆,不仅拿下中国市场销冠,还以全球新能源销量第一的成绩把丰田、日产甩在身后。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在2024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比亚迪一年出口24.2万辆,同比增长334.2%,那些曾经加价才能提车的日本车型,现在终端优惠普遍超过3万元。   日本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滞后显而易见,丰田押注的氢能源车全球年销量不足一万辆,而比亚迪光宋Plus一个车型月销就能突破3万辆,这种代际差让日货在汽车市场失去了抵制的价值。   摩托车市场的变化同样彻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田CG125、雅马哈劲豹是年轻人的梦想坐骑,如今中国摩托车产量占全球60%以上,钱江、豪爵等品牌不仅垄断国内市场,还远销东南亚、欧洲。   豪爵铃木合资车型早已实现技术国产化,国产大排量摩托车更是打破了日本品牌的价格垄断,曾经卖到十几万元的川崎 Ninja 400,现在国产同级别车型价格直接腰斩。   与此同时,日本手机品牌更是集体退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里,华为、小米、OPPO稳居前五,合计占比超过40%,而索尼手机在中国市场份额不足0.5%,夏普、松下更是早已淡出普通消费者视野。   这种替代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技术实力的全面赶超。比亚迪的刀片电池、IGBT芯片实现自主可控,海尔的卡萨帝系列打入欧洲高端市场,小米的影像技术比肩索尼蔡司。   反观日本消费电子企业,除了在半导体材料等上游领域还有些优势,终端产品竞争力持续下滑。就像台湾名嘴赖岳谦调侃的那样,如今能让普通消费者想起的日本产品,似乎只剩下那些“特殊影片”了。   当国产商品在质量、技术、价格上全面碾压日货时,抵制行为自然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这背后不是民族情绪的淡化,而是中国制造真正站起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