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印太司令部突然通报了,在南海执行任务的美军 P-8A 和 RC-135 又被中国战机近距识别与伴飞,而且来的不是歼-20。 这说明,常态化的压制,比王牌出场更有杀伤。 有人可能没意识到:伴飞的不是所谓“最强机型”,但动作一点不含糊。因为在南海这种高强度对话里,比拼的不是“亮肌肉”,而是“谁能做到每天都来、天天都稳”。 更关键的是,美军最近的活动频率明显上来了,P-8A、RC-135、MQ-4C 一波接一波。有分析就点破,这是在“测试成本线”——测试中国到底愿意以多高的代价维持主权态势。 中国现在展现的不是情绪反应,而是制度化的“合同式拦截”:流程固定、节奏稳定、风险可控。换句话说,美军越靠近,中国的伴飞程序越成熟,像开启了一套“自动锁链”。 美国想制造摩擦,却发现摩擦不但没有让对手乱,反而在强化对手的区域存在感,让自己陷入“来一次被识别一次、飞一次被伴随一次”的被动循环。 更讽刺的是,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观察这一幕。南海的战术稳定性,正在倒逼盟友们重新评估风险——因为一旦节奏升级,他们往往是那个“被算进成本表”的环节。 所以,这从来不是简单的南海飞行事件,而是一次区域力量对比的现实选项:是继续靠冒险试探维持存在,还是接受对方的长期、稳态、低成本的战略压制? 你怎么看这种“越试探越被锁死”的格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