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俄罗斯媒体突然放出一句狠话,如果中方被逼到必须出手,可能会有人趁机捣乱,但如果真的让挑衅者吃了苦头,反而能换来尊重和安宁。 其实,俄罗斯媒体这话,听着糙但理儿够硬,简直是把乌克兰战场的血与火,熬成了给咱们提气的醒酒汤。 谁都知道俄军在乌克兰开局有多猛,可架不住西方没完没了递刀,那些当初喊着“速战速决”的声音,后来全被拉锯战的消耗磨没了。 这教训往明了说就是:退让换不来体谅,软柿子只会被捏到烂,真把拳头亮出来,反倒能让跳得欢的人学会闭嘴。 中国对这套逻辑的体会,早不是纸上谈兵。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场上,美军带着十六国联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那会儿咱们刚建国,工业底子薄得像层纸,连像样的坦克都没几辆。不少人劝“避其锋芒”,可真避了,东北的工业区就得天天挨轰炸,新中国的国门就没个安稳的屏障。 结果志愿军用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当干粮,用血肉之躯扛住了联合国军的钢铁洪流,上甘岭的山头炸平了好几回,阵地愣是没丢。就是这股子“打到底”的劲儿,让全世界第一次正视:中国再也不是任人欺负的东亚病夫。停战协议签字那天,西方才真正明白,尊重从来不是求来的,是打出来的。 再看看俄罗斯在乌克兰的遭遇,简直是把“绥靖的代价”演活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喊着制裁却没下死手,俄罗斯以为这是底线,没料到北约东扩的脚步压根没停,乌克兰境内的军事援助一波比一波密集。 等到俄军出兵时,乌克兰军队已经被北约武装成了“半职业化部队”,无人机、反坦克导弹到处都是,俄军的装甲集群愣是被小股部队袭扰得头疼。 更糟的是信息战,西方媒体把乌军包装成“正义之师”,俄罗斯的舆论反击慢了半拍,明明是维护自身安全,却被污名化成“侵略者”。这亏吃得实实在在——你越想着“留余地”,对手越觉得你“有软肋”,连带着那些骑墙派都敢过来踩一脚。 这种“越退越被动”的滋味,咱们早年在南海也尝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些周边国家趁着咱们海军实力弱,偷偷在岛礁上搭棚子、插国旗,甚至把咱们的渔民扣下来敲竹杠。 那时候咱们忙着搞经济,尽量用谈判解决问题,可换来的不是理解,而是得寸进尺的挑衅。直到2016年南海仲裁闹剧,美国两艘航母耀武扬威地开进南海,咱们这次没退让,三大舰队齐聚南海,东风导弹竖起瞄准目标,就差把“奉陪到底”四个字刻在军舰上。 最终美国航母悄悄后撤,那些跳得欢的周边国家也立马安静下来。这事儿过后,南海的渔民都说,那段时间出海,再也没人敢随便拦船了——你看,硬气一次,安生好几年。 有人说“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动拳头不划算”,这话听着没错,但得看跟谁讲。美国在芯片领域卡咱们脖子的时候,可没跟咱们讲“全球化”;佩洛西窜访台湾的时候,也没跟咱们讲“和平解决”。他们信奉的是“实力即真理”,那咱们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回应。 俄罗斯在乌克兰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前期没把“底线”划死,让西方误以为可以无限试探。咱们现在就不一样,台湾问题上,“红线”画得清清楚楚,谁越线就收拾谁;科技领域,你断我的光刻机,我就砸钱搞自主研发,现在国产28纳米芯片能量产,5G专利占全球一半以上,就是用实力把被卡的脖子挣开。 再说那些想“趁机捣乱”的角色,其实都是些投机分子。当年苏联解体,有些国家跟着西方起哄,可等俄罗斯缓过劲来,该收回的利益照样收回,该教训的照样教训。 现在国际上也一样,真要是有人敢在咱们被迫出手时搅局,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咱们的航母编队能绕台巡航,咱们的远洋舰队能在亚丁湾护航,咱们的东风导弹能覆盖西太平洋,这些硬实力不是摆着看的。 就像俄罗斯现在虽然被制裁,但手里有天然气、有粮食,西方再跳脚也得买,咱们手里有完整的工业链、有庞大的市场,那些想捣乱的,真不怕砸了自己的饭碗?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中国从来不是好战的国家,但也从来没怕过战。抗日战争时期,咱们小米加步枪,跟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打了十四年,没投降过;抗美援朝,咱们装备落后,照样把世界最强军队逼到谈判桌前。 现在咱们有了航母、有了隐身战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更没理由退缩。俄罗斯媒体说的“让挑衅者吃苦头”,不是要主动挑事,而是要守住底线——你不惹我,咱们相安无事;你敢惹我,就别怪我不客气。 那些觉得“忍一忍就过去”的人,不妨看看俄罗斯的现状。如果当初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早一点硬气,或许就不会有现在的战争消耗。 最后想说,俄罗斯媒体的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咱们,和平从来不是求来的,是靠实力护来的;尊重从来不是让来的,是靠硬气赢来的。 毕竟,历史早就证明了:越是退让,麻烦越多;越是硬气,安宁越久。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