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敢破敢立,方能破壁突围;激浊扬清,方能行稳致远。
曾经,通辽在发展浪潮中一度步履蹒跚;如今,这里处处涌动着革新的锐气、发展的热潮,回荡着奋进的足音。
“十四五”伊始,通辽直面全市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遭受破坏等困境,坚决打响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攻坚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坚决清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积弊沉疴,着力构建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全面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激情满怀、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走出了一条跨越追赶、争先进位的崛起之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激活体制机制新动能

以改革破难题、以改革促发展。“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破除影响经济活力的突出瓶颈”。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通辽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引领带动各领域协同深化,为推动全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全区率先开展“执破融合”改革,通过“执转破”方式,帮助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实现重整,是通辽以创新手段破解难题的生动实践。
开药集团(开鲁)制药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执行转破产,有了重整机会。“开鲁县法院开展的‘执破融合’改革工作,让我们看到了生机和希望。”董事长朱建国说。
“企业没有能力偿还债权人债务,我们想通过对企业的破产、重整,盘活企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开鲁县法院执破融合审判员孟繁颖表示。
这是通辽开展“执破融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今,内蒙古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已通过重整引入新投资、创造新就业;停滞6年的“烂尾楼”项目重获新生,普通债权清偿比例达100%……其成效已在通辽大地显现。
国资国企改革,是工业强市的“必答题”。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加强基础建设、引导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整合全市乃至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产业链资源,组建内蒙古中蒙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中医药(蒙医药)产业突围突破;实现国有资本对肉牛产业的布局,重塑“科尔沁”品牌;以重组整合引领产业发展,推进64项重点改革任务圆满收官……“十四五”期间,国有资产规模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全市423户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238.7亿元增至1673.3亿元;利润总额从2.7亿元攀升至6.4亿元。
民营经济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通辽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相继出台《通辽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等,在推进市场公平准入、加强金融支持、增强人力资源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助力民营企业轻装上阵、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民营企业数量突破5万户,增幅43.1%,市场主体满意度提升至90%以上。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打造近悦远来新高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金名片”。
培育打造自治区级以上创新亮点超100项;
营商环境全区排名从第11位提升到第4位,进入全区第一方阵;
市场主体满意度从80%提升到90%以上;
……
这一组组实打实的数据,见证了通辽营商环境的蝶变升级,更彰显出其深耕发展沃土的坚定决心。
“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系统优化营商环境,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争优年、创新突破年、巩固提升年行动的实施,全市项目投资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有效带动经济运行走出谷底、回归合理区间。
2024年,通辽荣获“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等荣誉,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609个,签约额达2457.37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83个,投资额466.6亿元,实现国内到位资金393.64亿元……这里逐渐成为企业争相扎根的“投资热土”。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通辽深谙此理。在2025年“新春第一会”上,市委、市政府锚定企业诉求、护航企业发展,坚决向执法混乱、涉企贪腐、司法不公、违约失信四类顽疾“亮剑开刀”。
截至7月底,通过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56.08万元;通过监督贯通协调平台,分办全市涉及营商环境问题106件,完成整改88件;发现小过重罚、随意执法、任性执法等问题线索79条,全部整改完成。
“企业招得来,更要落得快。”这是通辽始终坚守的理念,更是服务企业发展的行动准则。
通辽市盈通能源公司总经理王治国感叹“仅一个工作日便完成了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等手续”的背后,是“五证联发”审批模式的制度突破。五项核心开工许可证书并联核发,打造了“拿地即开工”的极速审批通辽样板。
不仅如此,配套推出的“六零承诺”服务,让企业在水、电、气、暖报装时实现“零申请、零时限、零材料、零环节、零跑腿、零收费”;对全市544个重点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档案、一项目一专员”的精准管理,截至目前,共推动517个项目提前开复工。
当政务服务遇上数智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通辽以《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建设指南》通过国家标准评估验收这一实践,给出了答案。
“政小通”导办系统7×24小时在线答疑,让“不知晓、不会办”成了过去;远程帮办、智能预审把办理时限从2小时压减到30分钟;智能文件柜让材料提交“不打烊”,“政小通”抖音直播实时回应群众咨询……政务服务更接地气、更暖民心。
2025年上半年,通辽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国内到位资金200.54亿元,保持稳健态势。“十四五”期间,全市市场主体达34.03万户,较“十三五”末净增8.27万户,实现量与质的同步跃升。
通辽用四年接续奋斗实现华丽蝶变!
凝聚实干担当新力量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成事之要,惟在实干。”
曾经一段时期,通辽的政治生态遭受污染,让一些干部精神状态出现滑坡,谋发展、抓发展的专注度和能动性明显弱化。
“要把修复净化政治生态、提振干部状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的基础保障!”市委精准把脉发展症结,深入推进以案促改全面修复净化政治生态集中专项行动,坚定不移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标本兼治重塑政治生态、优化发展环境。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022年以来,通辽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持续打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评选“担当作为好干部”等措施“组合拳”,着力提振干部担当作为精气神。截至目前,已累计提拔晋升“担当作为好干部”400余人。
让干部专心干事,除了干部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促进与推动。
通辽想方设法为干部排忧解难、松绑减负,仅2024年,市县两级对下考核的一级指标就分别精简23%和40.9%,二级指标分别精简91.4%和83.3%,并全面清理“一票否决”和责任状事项,取消不必要的实地考核和材料佐证,让基层干部从“迎考负担”中解脱出来。考核指标也从1631条精简到了226条。
干部考核是干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激励担当、促进发展的“指挥棒”。在2024年度考核中,通辽按不同领域和类别组建8个考核组,对市委管理的102个领导班子、891名领导干部分领域分类别全覆盖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出炉后,一份份考核结果反馈意见书,被送往被考核地区和单位“一把手”的案头。
——对表现不好、状态不佳的市管干部“面对面”提醒谈话,明确指出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对能力存在短板的市管干部安排专题培训、挂职锻炼,不断增强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被评为优秀等次的领导班子所在机关单位年度绩效奖总量进行上调;对考核优秀的干部进行提拔……
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树立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的鲜明导向,为通辽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磅礴的实干力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通辽的跨越追赶之路,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一次久久为功的实干笃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通辽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持续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建强队伍,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更快速度、取得更优成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

记者/赵彦臻
图片/张启民等
编辑/石若冰校对/乌英嘎
一审/许红霞二审/田川
终审/斯琴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