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说“开战即封门”?原因很简单,一旦中日爆发冲突,那些滞留在日本的华人,很可能就会成为,日本的“人肉盾牌”...... 常有人刷着中日海域对峙的新闻问,真要是炮弹飞起来,咱在日本的几十万同胞,能平平安安回家吗?这话问得实在,却也戳中了一个残酷真相——“开战即封门”从来不是危言耸听,等枪声响起再谈撤侨,基本就是空谈。 那些说“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多半没搞懂交战国,和第三方战乱的区别,更忘了日本人在历史上,对待侨民的那套手段。 先把数字摆清楚,不是模糊的“几十万人”,根据中国驻日使馆最新统计,长期旅居日本的中国公民超过78万,这还不算每年十几万的留学生和短期务工人员。 很多人觉得撤侨就是派军舰接人,就像2011年日本大地震那样,中国包机连夜把同胞拉回来。但那是自然灾害,是人道主义救援,日本政府巴不得外人赶紧走。 可战争不一样,一旦中日进入交战状态,双方就是法律意义上的敌国,这时候的侨民身份会立刻变味。 别迷信什么国际法,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日本直接把在日俄国人全抓进集中营,理由是“防止间谍活动”;二战时美国把西海岸的日本人关进拘留营,用的也是同款借口。到了自己身上,日本政府只会玩得更溜。 最要命的是时间差,战争不会等你收拾行李。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当天,美国立刻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同时扣押所有日本侨民,整个过程不到4小时。 现代战争节奏更快,真要是擦枪走火,日本自卫队的反应时间按分钟算,海关、机场、港口会第一时间被军方接管。 有人说“我是合法居留,他们不能怎么样”,这话太天真。日本的“特别搜查队”可不是摆设,二战时他们盯着在日华侨的商铺,今天就会盯着你的手机和银行账户。 更阴险的是,日本可能会故意“放话”说侨民安全没问题,让大家放松警惕,等真要撤的时候,再以“安全审查”为由拖时间——这种把人当筹码的套路,他们在历史上用过不止一次。 别拿撤侨电影当现实,军舰不是旅游大巴,港口也不会一直开放。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美国从乌克兰撤侨花了整整三天,还是在提前预警的情况下。 中日之间隔了黄海、东海,最近的航线也得十几个小时,真要是开战,日本的反潜机、护卫舰会在相关海域巡逻,民用船只根本没法靠近。 中国军舰固然能突破封锁,但那是军事行动,首要任务是夺取制海权,不可能先慢悠悠接侨民——战场不是慈善场,战机稍纵即逝,没人会拿整个战役的胜负赌几十万人的撤离时间。 更让人揪心的是,日本很可能把侨民当“人肉缓冲”。东京、大阪这些城市的华人聚居区,大多靠近交通枢纽或工业区,真要是战事升级,这些地方会成为重点防控区域。 不是说要把人推到前线,而是通过限制行动、集中管理,让中国投鼠忌器。就像当年美国在伊拉克,故意把美军基地建在平民区附近,本质都是拿人命当盾牌。 日本政府清楚,中国最看重同胞安全,只要侨民还在他们手里,就等于攥着一张牵制牌,这种心理战比真刀真枪还阴。 历史早把教训摆得明明白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的日本侨民立刻成了,关东军的“眼线”,而在日华侨则被严密监控,稍有不慎就被安上“通敌”罪名。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日华侨的店铺被强行接管,财产被没收,很多人被驱赶到指定区域集中居住,说白了就是集中营的雏形。 现在的日本虽然包装得文明,但骨子里的排外和战略算计一点没少,去年还传出某大学监控中国留学生的丑闻,真到战时,这种监控只会变本加厉。 民间的排华情绪也在抬头,去年就有华人餐馆因“疫情溯源”被砸,这种情绪到了战时只会被无限放大。到时候别说撤侨,能保证基本生活安全就不错了——当年在东南亚的华侨,不就是从被歧视一步步变成被迫害的吗? 可能有人会杠,“中国实力强了,日本不敢动侨民”。这话没错,中国的航母编队、远程导弹确实是硬底气,但威慑是用来阻止战争的,不是用来战后救急的。 真要是打起来,双方的通讯、交通都会被干扰,你在日本的小公寓里,可能根本联系不上中国使馆,更别说等到救援了。 2015年也门撤侨之所以顺利,是因为中国提前三个月就开始预警,分批撤离,而不是等炮弹落下来才行动。所谓“未雨绸缪”,从来不是空话。 现在驻日使馆反复提醒侨民登记信息、留存紧急联系方式,不是在制造恐慌,是真的在为极端情况做准备。 那些觉得“小题大做”的人,不妨想想:你在日本的存款能随时转回来吗?重要证件有没有备份?离最近的中国使领馆有多远?这些问题平时看起来无关紧要,真到战时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说到底,“开战即封门”不是在唱衰,是在讲常识。战争从来不是游戏,不会给你读条加载的时间,更不会因为你是平民就手下留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