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德军之所以会打库尔斯克,一部分是哈尔科夫反击战给的自信心,还有一部分就是新式坦克

德军之所以会打库尔斯克,一部分是哈尔科夫反击战给的自信心,还有一部分就是新式坦克的服役。在41年德军就敢凭借4000余辆坦克(其中绝大部分是轻型坦克)在漫长的边境上和苏联开战,更何况是在43年新式坦克的服役。 说起二战东线战场,库尔斯克那场仗总让人觉得像是一场注定要输的豪赌。德军高层当时脑子里转的念头,其实就两个字:稳住。斯大林格勒丢了,整个第六集团军基本报销,德军在东线丢了三十多万人,坦克和火炮也堆成山地损失掉。那时候,希特勒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眼看战线要崩,赶紧组织反击。1943年2月底,他拉起残兵败将,加上从法国调来的几个装甲师,硬是把苏军推进的势头给堵住了。这就是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用十来万人,顶着苏军五十万的压力,硬生生把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抢了回来。苏军那边丢了七万多人,坦克上百辆,德军自己也伤了四成兵力,但这仗打下来,总算喘了口气。曼施坦因这家伙,战术玩得溜,他没硬拼正面,而是先侧击苏军侧翼,切断补给线,再北上包抄。结果,苏军补给跟不上,部队散架,德军就捡了个便宜。这场局部胜利,让德军军官们心里头亮堂了不少。之前斯大林格勒那惨样,大家都觉得东线要凉,现在一看,哎哟,还能打!士气上来了,信心也跟着涨。希特勒那边,更是拿这仗当样板,说德军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得赶紧发起大攻势,证明给轴心国小弟们看,别让他们老想着跳船。 可光靠信心不够,德军高层清楚,东线这摊子事儿,拖不起。1943年春夏,盟军已经在北非和地中海搅得天翻地覆。5月美英联军拿下突尼斯,意大利那边摇摇欲坠,希特勒急眼了。他知道,一旦盟军从西西里登陆意大利,德军就真成两头烧了。东线苏军还在喘着粗气,西线又得抽兵守家,这不就是一战时那老毛病,两线作战?希特勒可不想重蹈覆辙,他一战时就因为这个吃过亏,现在巴巴罗萨行动已经让他后悔不迭。进攻苏联本是想速战速决,三四个月灭了事,结果两年过去,还在泥里打滚。库尔斯克这仗,他非打不可,就是为了在盟军第二战场开张前,赶紧在东线捞点便宜。赢了,就能重创苏军主力,拉直战线,顺带逼苏联坐下来谈。至少,能给罗马尼亚、匈牙利那些小跟班儿打打气,让他们别急着反水。德军情报显示,苏军防御还行,但进攻弱,曼施坦因也觉得,苏军那帮人不会筑那么厚的墙。希特勒点头,批准“堡垒行动”,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两头夹击库尔斯克突出部,目标直指苏军中央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整个计划听着简单,实际是孤注一掷,东线德军就剩这点家底了。 德军从1941年巴巴罗萨那会儿起,就靠坦克吃饭。那年夏天,德军扔出四千多辆坦克,大半是三号、四号那种轻中型货色,边境线拉得老长,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硬是推进了上千公里。坦克手们当时还觉得牛气,履带一转,苏联阵地就塌。可两年下来,T-34那斜面装甲让德军吃尽苦头,三号坦克的炮弹老是弹飞,损失率直线上升。到1943年,德军坦克部队瘦成皮包骨,斯大林格勒前后,东线就剩五百辆能动的。古德里安这老将,复职后当装甲兵总监,急得直跺脚,他知道,不上新家伙,东线就悬了。幸好,工厂加班加点,虎式和豹式总算批量下来了。虎式重型坦克,一辆顶好几辆T-34,88毫米炮打出去,苏联坦克跟纸糊似的。豹式中型,机动性强,75毫米长管炮穿甲如切菜。费迪南歼击车,那玩意儿底盘宽,88炮威力大,专治苏联坦克群。还有四号坦克升级版,换了长身管炮,三号改成突击炮,总数堆到一千三百多辆。库尔斯克前,德军集结了两千七百辆坦克,其中虎式一百三十三辆,豹式两百辆,费迪南八十九辆。这阵势,比1941年那四千辆轻坦克强太多了。那时候坦克多是侦察用,火力弱,防护薄,现在这些新货,火力猛,装甲厚,德军坦克手训练时就觉得,这下能扳回一城。希特勒也迷信这些“奇迹武器”,觉得上了这些,东线就能重现闪击战的辉煌。古德里安劝他别急,说苏军情报早摸清了,坦克再牛也顶不住人海战术,可希特勒不听,硬要等新坦克齐活儿再开打。结果,拖到7月,进攻日一推再推,苏军那边早挖好八道防线,地雷反坦克壕一应俱全。 就这样,德军信心和新坦克两头凑,库尔斯克这仗非打不可。哈尔科夫那场小胜,让曼施坦因他们觉得苏军也没那么神,坦克一冲,就能撕开口子。希特勒更急,盟军西西里登陆的消息一传开,他胃疼得直哼哼,非得在东线捞点成绩,免得两头挨揍。结果,7月5日凌晨,德军从南北两路扑上去,第九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加肯普夫集群,总共九十万人,两千七百辆坦克,一万门炮,两千多架飞机,全压上去了。苏军早有准备,一百九十万大军,五千辆坦克,两万门炮,三千架飞机,朱可夫他们挖了纵深一百公里的工事,等着德军撞墙。德军坦克冲到普罗霍罗夫卡,遇上苏军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八百辆T-34蜂拥而上,双方坦克撞成一锅粥,史上最大坦克战就这么爆了。这场仗打完,东线彻底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