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
从高调入职到东窗事发,高中学历摇身变成“首席科学家”的背后
郭伟凭借“顶配履历”高调入职江苏科技大学,并担院系博导。校方更是为他开出140万年薪、300万安家费及500万科研启动经费,却未核实任何核心信息。两年间,他所谓的“万米深潜钛合金技术”毫无进展,科研经费被用于租豪宅、买奢侈品,直至2025年9月学生因成果无法复现举报,这场骗局才被戳穿。

据了解,郭伟的真实学历仅为高中毕业。目前郭伟因诈骗、贪污等罪名被关押,涉案金额巨大或面临无期徒刑,三名审核人员被停职,推荐的猎头公司也被约谈。

学术圈造假并非孤例,荒诞闹剧早已在各大高校轮番上演
当只有高中学历的郭伟顶着“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首席科学家”的头衔,拿百万年薪、挥霍千万科研经费时,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学术圈的孤例。可翻开近年的新闻档案才发现,类似的荒诞剧早已在不同高校轮番上演——造假者的套路如出一辙,审核环节的漏洞成了造假蔓延的温床。

202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许崇任被曝履历造假:真实学历仅为某大专院校临床医疗专业,却虚构“日本东京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身份,甚至伪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证书。凭借这些虚假光环,他不仅获评教授职称,还担任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主持多项省级科研项目,骗取科研经费数百万元。
2019年,沈阳建筑大学引进的“高端人才”谢明洋被实名举报。经查,他既无海外留学经历,也无正规博士学位,所谓“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结构工程专家”等头衔全是伪造,发表的“核心论文”多为篡改他人成果或付费代写。校方曾为其投入200万科研启动经费,给予副教授待遇及安家费,却未进行基本的背景核查。
二:关键问题:
1. 造假者频频得手,高校人才审核机制是否出现瑕疵?
2. 学术评价体系的核心标准是什么?
三:问题点评:
l 江苏科技大学表示将反思在引进郭伟过程中的材料审核不严等问题,透过高校方面的反思可见一斑。如今,许多高校现在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三高”优势,即“高头衔”“高学历”“高海归背景”,不难想象其背后是各大高校排名竞争白热化的缩影。然而,在重视人才履历的同时,是否对人才履历的真实性进行过多方位严格审查,这个问题仍处于反思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
l 值得关注的是,该事件中当事人郭伟仅为高中学历,一个连大学学历都没有的人是如何被冠以“科学家”的身份和“外籍院士”的称号的呢?这背后离不开完整的造假产业链。从猎头公司协助包装到第三方机构伪造论文专利,再到部分高校审核人员的失职渎职,从黑色产业链的形成到高校自身审核机制的漏洞,造就了“李鬼”变“李逵”的闹剧。

四.点评
当一个骗子挥霍着百万学术经费,冒充科学家进行所谓的学术研究,纸包不住火是迟早的事。没有真材实料,竟然堂而皇之踏进高校戴起科研帽,骗局消耗的不仅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更是亵渎了公众对学术圈的信任,更暴露了高校人才引进规范的荒唐漏洞。
读者朋友,如果您有不一样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