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乾隆一生共有45位后妃,他去世时这些后妃中还有几人健在?嘉庆如何安置这些“小妈”?

清高宗乾隆皇帝一生册封的后妃多达45人 ,这一数字在清朝皇帝后宫中算是名列前茅。乾隆从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开始,到他

清高宗乾隆皇帝一生册封的后妃多达45人 ,这一数字在清朝皇帝后宫中算是名列前茅。

乾隆从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开始,到他临死的前一年88岁纳入宫中两位年仅十三四岁的妙龄女孩,这45位后宫妃嫔在不同时期走进乾隆的生活,构成了乾隆庞大的后宫团队。

嘉庆四年(1799年),89岁的乾隆去世,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由于他漫长的人生,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妃嫔难以陪伴他走到最后。在这45位后妃中,其实有许多人早早离世。

在乾隆去世后,他的45位后妃中仅有9人还在世,这其中还包括了乾隆临死前一年纳的那两位十三四岁的妙龄少女。

下面就来说说乾隆去世后遗留的9位妃嫔晚年如何,他的继任者嘉庆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小妈”。

乾隆驾崩后的“遗孀名单”:9 位妃嫔的年龄与身份

在乾隆去世后还健在的9位妃嫔分别是婉妃陈氏、颖贵妃巴林氏、惇妃汪氏、芳妃陈氏、晋妃富察氏、恭嫔林氏、鄂贵人西林觉罗氏、白贵人柏氏以及已经不可考证姓氏的寿贵人。

在这9人中以婉妃陈氏与颖贵妃巴林氏是资历颇深的两位。

婉妃陈氏出身普通汉人士族家庭的女子,13岁时她以侍妾的身份嫁给了还是皇子的乾隆,成为乾隆最早的潜邸侍妾之一。

婉妃陈氏的一生,就像一首平淡的乐章,虽无波澜壮阔的高潮,却有着岁月沉淀的宁静。在漫长的宫廷岁月里,她一直未得到乾隆太多的宠爱,整整70多年的相伴,她都未曾为乾隆生育子女。

而且婉妃陈氏的晋升之路也充满坎坷,乾隆继位后,她先是被晋封为陈贵人,后来又被晋封为婉嫔 ,她在嫔位一坐就是四十多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年,乾隆集体晋升后宫妃嫔时,才想起这位陪伴自己60多年的女子,将她晋封为婉妃。

虽然乾隆在世时对婉妃陈氏并不是很好,但乾隆去世后,嘉庆却对她异常尊崇。原来是嘉庆的生母令妃早逝,婉妃曾短暂地抚养过嘉庆。

这份养育之恩,嘉庆一直铭记在心。因此在乾隆去世后,嘉庆对婉妃极为尊崇,晋封她为皇考婉贵妃,上婉贵太妃尊号,她的地位在宫中几乎等同于皇太后。

嘉庆每日早晚都会去婉妃的寝宫请安问好 ,对她的生活关怀备至。有一次,工部官员在写文书时,没有遵照抬头制度将 “婉贵太妃”抬写两格以示尊重,嘉庆发现后大怒,上至工部尚书琳宁及左侍郎英和,下到郎中永祚等人均受到罚俸的处罚。从这件事中,足可见嘉庆帝对婉妃的尊崇之情。

嘉庆十二年(1807年),婉妃陈氏以92岁高龄去世,在清朝历代妃嫔中寿命是仅次于活了97岁的康熙定嫔和活了96岁的雍正裕妃的妃嫔,是清朝历史上第三高寿的妃嫔。

颖贵妃巴林氏则与婉妃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她出身蒙古镶红旗,是都统纳亲之女 ,出身高贵的她,18岁便进入了宫廷。

初入宫时,颖贵妃巴林氏只是一个小小的常在,但很快获得了乾隆的喜爱 ,从常在一路晋升,仅用了短短十年就成为了妃。

尽管颖贵妃巴林氏一生没有生育子女,但她却抚育了嘉庆的同母弟弟皇十七子永璘 ,视如己出,给予了永璘无尽的母爱。

在乾隆晚年,巴林氏被晋升为颖贵妃 ,一度在乾隆晚年不设皇后的情况下权摄后宫,成为了后宫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乾隆去世后,颖贵妃巴林氏由于抚育过永璘的原因,嘉庆对她非常好,由于她和婉妃陈氏关系亲密,嘉庆特意安排两人比邻而居互相照应,并每天向她们俩请安问好。

嘉庆五年(1800年),颖贵妃巴林氏去世,终年70岁,她的一生算是清朝满蒙联姻的见证和传奇佳话。

惇妃汪氏的人生则是充满了起伏。她出身满洲正白旗,父亲曾担任都统 ,18岁入宫时她只是一个“永常在”,但凭借着青春美貌与聪慧,很快吸引了乾隆的目光,一路晋升。

乾隆四十年(1775年),惇妃汪氏为乾隆生下女儿固伦和孝公主 ,这让她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母凭女贵,她备受乾隆宠爱。

固伦和孝公主不仅相貌与乾隆相似,性格也十分坚毅,深受乾隆喜爱,乾隆甚至曾说过若她是男儿身,都可以把皇位传给她。

然而随着地位的提升,惇妃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大,她开始恃宠而骄,经常打骂本宫宫女。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她因将一名宫女活生生打死,闯下大祸 ,乾隆得知后勃然大怒,将她贬为惇嫔 ,并罚银一百两作为惩罚。

虽然后来因为固伦和孝公主的缘故,惇妃汪氏又恢复了妃位 ,但此事还是让她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乾隆对她也逐渐疏远。

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大贪官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然而在乾隆去世后和珅被抄家赐死,这也让惇妃的日子变得不好过 ,嘉庆十一年(1806年),她在孤寂中去世,终年61岁。

芳陈氏出身于汉人士族家庭,由于家族出身不高,她在后宫中的地位也一直不高,再加上没有生育子女,一直只是贵人身份,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集体晋升后宫妃嫔时,她才被封为芳嫔,乾隆临死前才晋升她为芳妃,嘉庆六年(1801年),她就去世了,终年52岁。

晋妃富察氏是乾隆临死前一年纳的两名十四五岁美少女之一,她出身高贵,是富察皇后的侄孙女 ,她本来应该是内务府选给嘉庆的妃嫔,可能没被嘉庆看上,因此就被嘉庆派去服侍年迈的乾隆。

岂料,仅仅一年后,乾隆便驾崩,晋妃便开始了漫长的守寡生涯。由于她比嘉庆岁数小很多,但身份还是嘉庆的“小妈”,所以嘉庆尽量避免与她相见,她的身份地位也没有晋升,只是晋贵人。

嘉庆去世后,道光皇帝继位,由于晋妃是当时唯一还在世的乾隆后宫妃嫔,所以道光晋升她为晋妃,道光三年(1823年)时,她去世了,终年大概在40岁左右,她也是乾隆后妃中最后一位去世、最后一位葬入乾隆妃嫔陵园的妃嫔。

鄂贵人西林觉罗氏是满洲贵族出身,她的父亲是浙江巡抚鄂乐舜,其叔祖父是雍正留给乾隆的顾命大臣之一的大学士鄂尔泰。

但鄂贵人的老爹鄂乐舜不争气,他是一个大贪官,在任浙江巡抚期间勒索盐商、在浙江大肆贪墨敛财,案发后让乾隆十分震怒,乾隆直接下令将他赐死。

受父亲鄂乐舜连累,本早已晋升为贵人的鄂贵人西林觉罗氏也被乾隆贬为常在,此后她在常在位置上一直熬了40多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她才随大流跟着被晋升回了贵人。

不过鄂贵人西林觉罗氏与婉妃陈氏关系极好,婉妃陈氏去世时,她一路哭着送婉妃陈氏棺椁下葬后才回宫,所以嘉庆对待养母婉妃陈氏极为孝顺,爱屋及乌,对她也很照顾。

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鄂贵人去世,终年76岁。她去世后,嘉庆特意提升她的葬礼规格,并赏赐了很多陪葬品,她也是乾隆禅位前所纳后妃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妃嫔。

恭嫔林氏的一生可以用“平淡”来形容,从贵人到常在,再到贵人,最后升为嫔 ,她在宫中坚守了多年,却始终未得到太多的关注 ,直到嘉庆十年(1805年),她在宫中默默离世,终年73岁。

白贵人柏氏本是扬州瘦马出身,是乾隆南巡时期,江南盐商进献的一对姐妹花,她的妹妹是怡嫔柏氏,相比较之下,妹妹怡嫔更受乾隆喜爱,但死的却很早,而她则不太受乾隆喜爱,一直是常在身份,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随大流才晋升为白贵人。

嘉庆八年(1803年)时,白贵人柏氏去世,终年73岁。死后嘉庆特意赏赐了不少陪葬品,说明生前嘉庆对她还算不错。

寿贵人的姓氏已不可考证,她与晋妃富察氏一同入宫,当时都只有十三四岁年纪,刚入宫不久乾隆便去世 ,她的青春被深锁在宫墙之内,没有太多的故事,也没有太多的波澜,嘉庆十四年(1809年)时,她便在宫中去世。

嘉庆的安置办法

在古代宫廷中,新皇登基后如何安置先帝遗孀,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这不仅关乎皇室的颜面与尊严,更涉及到诸多政治、伦理和情感因素。嘉庆在面对乾隆留下的9位遗孀时,采取了一系列既符合皇室传统,又体现人文关怀的安置策略。

清朝初期,皇室中仍存在人殉的陋习。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时,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一同陪葬的还有 4 位宫女;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后,敦达里、安达里两位妃子也随之殉葬;顺治帝福临死后,其妃楝鄂氏、傅达里从殉。

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让许多年轻的女性生命成为了封建皇权的牺牲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殉制度逐渐受到质疑和反对。

康熙十二年(1673年) ,康熙下诏明令禁止奴仆随主人殉葬 ,这一举措标志着人殉制度在清朝官方层面彻底终结。

清朝是倡导的“以孝治天下”理念,于是“尊封供养”的模式流行起来,嘉庆也是按照康熙祖制给予了这些先帝遗孀相应的尊号和待遇,让她们在宫中安享晚年。

乾隆遗妃们的命运,是封建宫廷制度下众多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主宰 ,她们成为了帝王的附属品,成为了宫廷政治的牺牲品。

这些妃子们,多数在宫中度过了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守寡”生活。她们被禁锢在宫墙之内,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尽管嘉庆的安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仁慈与宽厚 ,但这并不能改变她们命运的悲剧色彩。在深宫中她们虽然衣食无忧 ,却无法拥有真正的幸福。

当然,这对像婉妃陈氏这些年迈的妃嫔来说算是老来有所依靠,但像晋妃富察氏和寿贵人这类年轻妃嫔就是青春被消磨,她们的情感被压抑 ,她们的人生被扭曲。

写在最后

相比之下 ,清朝废除人殉制度 ,并采用“尊封供养”的方式安置先帝遗孀 ,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一做法,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对宫廷的深刻影响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清朝统治者在对待先帝遗妃的问题上 ,摒弃了前朝的残酷做法 ,给予她们相应的尊号和待遇 ,让她们能够在宫中安享晚年 ,这无疑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践行。这种进步,不仅是对人性的尊重 ,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

然而这种安置也延续了后宫女子作为“皇权符号”的被动命运,那些被安置在慈宁宫和寿康宫的年轻遗妃们 ,虽然衣食无忧 ,但却失去了自由。她们的一生都被禁锢在宫墙之内,成为了封建宫廷制度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