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口服司美格鲁肽获批新适应症!优势明显,但正确服用要注意这3点

司美格鲁肽,自从上市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从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到跨界成为热门减肥药,从注射剂延伸到口服制剂,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自从上市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从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到跨界成为热门减肥药,从注射剂延伸到口服制剂,司美格鲁肽的多功能属性与临床价值持续刷新了大众认知。

就在最近,司美格鲁肽又传来好消息。

10月1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正式批准口服司美格鲁肽片用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包括心梗、脑卒中、心血管死亡风险。这意味着口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在心血管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司美格鲁肽片——全球首款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

司美格鲁肽最初于2017年获批糖尿病适应症,在2021年获批肥胖症适应症,成为首个成功跨界的GLP-1受体激动剂。随后在2019年,口服司美格鲁肽进入市场,获批用于治疗糖尿病。事实上,口服司美格鲁肽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作为全球首款成功上市的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它打破了此前该类药物仅能注射给药的局限,用药便捷性大幅提升。不仅如此,此次FDA批准口服司美格鲁肽用于心血管保护,也表明它在保护心血管方面同样表现优异。

1. 降糖机制精准,安全性高

司美格鲁肽通过模拟人体内天然存在的GLP-1的作用,仅在血糖升高时才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抑制升糖激素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实现按需降糖,不仅降糖效果显著,能有效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理想范围,更关键的是低血糖风险极低,尤其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波动较大的人群。

2. 跨界减重效果显著,满足双重需求

口服司美格鲁肽同样有减重的效果,它能通过延缓胃排空、抑制大脑食欲中枢的作用,减少进食量和饥饿感,同时提升饱腹感,帮助患者在无需过度节食的情况下自然减重,完美契合 糖尿病合并肥胖人群的核心需求,降糖的同时还能有效减肥。

3. 心血管保护获权威认证,覆盖综合需求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长期受高血糖侵蚀,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显著加快,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也显著增加。因此,保护心血管必然也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目标。此次FDA批准其心血管保护适应症,正是基于司美格鲁肽在心血管保护方面的硬实力,让它成为同时覆盖降糖、减重、护心三大核心需求的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4. 用药便捷,依从性更高

口服剂型无需注射,可与食物同服或空腹服用,相比注射剂,极大降低了用药门槛,尤其适合害怕注射、经常出差或生活节奏不规律的患者,用药依从性大幅提升。

二、注意:司美格鲁肽并非减肥神药!正确服用注意这几点!

随着司美格鲁肽在减重领域的热度飙升,不少健康人群将其视为“减肥神药”,盲目跟风购买使用,殊不知,司美格鲁肽的使用有明确的适应症和规范,滥用也有很大风险。

1. 严格界定适用人群,拒绝盲目用药

司美格鲁肽的官方批准适应症仅针对三类人群: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MI)≥30kg/m2,或者BMI在27-30kg/m2之间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的超重和肥胖患者。

所以,体重正常的健康人群若单纯为了减肥盲目服用,不仅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还会徒增不良反应风险。而且,司美格鲁肽是有绝对的禁忌人群的,像是1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患者、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患者、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对司美格鲁肽或药物成分过敏者,这些人群都禁止服用。

2. 规范剂量调整,警惕副作用

司美格鲁肽的常见副作用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如恶心、腹泻、呕吐、腹胀、食欲减退等,这些症状多在用药初期出现,随着身体适应会逐渐缓解,为减少不适,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此外,需警惕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如甲状腺肿瘤、低血糖、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等风险,一旦出现严重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3. 注意三大用药误区,避免风险

误区一:口服剂型效果比注射剂好。事实上,口服司美格鲁肽的生物利用度明显低于注射剂,同等剂量下,注射剂的降糖、减重效果更显著。口服剂型的核心优势是便捷性,而非疗效更强,患者需根据自身需求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误区二:用药后不用控制饮食和运动。司美格鲁肽是辅助治疗药物,而非替代健康生活方式的神药。用药期间若持续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不仅会削弱疗效,还可能导致体重反弹、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加重胃肠道负担。

误区三:长期服用无依赖,可自行停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身体对药物产生耐受,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部分患者停药后可能出现食欲反弹、体重回升,因此不可自行突然停药,需逐渐减量过渡,并同步强化饮食和运动管理。

总之,口服司美格鲁肽新适应症的获批,不仅是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重要突破,更标志着糖尿病治疗不再局限于单纯降糖,而是兼顾减重、护心等多重需求。但热度之下,更需谨慎,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还是需要心血管保护的高危人群,用药前都需进行全面评估,用药期间定期复查,配合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最大化发挥药物疗效,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