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核桃有益,经常吃更好!偶尔吃和天天吃的差异多大?哈佛研究告诉你答案

“核桃形似大脑,吃了能补脑”——这一“以形补形”的说法在民间流传了千年,每逢孩子升学、家人生病、老人养生,核桃总会成为餐

“核桃形似大脑,吃了能补脑”——这一“以形补形”的说法在民间流传了千年,每逢孩子升学、家人生病、老人养生,核桃总会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然而,这种源自经验的传统认知,究竟是蕴含古老智慧,还是仅仅为无稽之谈?

最近《柳叶刀》子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给出了部分答案。该研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12所中学招募了771名11-16岁青少年,发现每天吃30克核桃(约3颗),6个月内至少吃满100天的参与者,注意力稳定性提升、推理能力增强,甚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也明显缓解;但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偶尔吃一次,两组青少年的注意力、工作记忆等认知指标无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用真实数据打破了“偶尔吃下核桃就有用”的误区,也让更多人好奇:核桃的健康魔力到底藏在哪?为什么长期坚持和偶尔解馋,会有天差地别的效果?除了补脑,核桃对我们全身的健康还有哪些影响?

不止补脑:核桃是全身健康的天然营养素包

核桃能成为养生明星,绝非单靠“以形补形”的噱头,它的营养构成以及营养密度可谓豪华——每100克干核桃约含14.9克优质蛋白、58.8克脂肪(76.2%是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α-亚麻酸,一种植物性的Omega-3)、9.5克膳食纤维、维生素E、植物固醇和多酚类抗氧化物质。这些成分相互协同,共同铸就了其坚实的健康基石。

图源:CMT

心血管健康:降低坏胆固醇,减少心梗风险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死因,其发生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密切相关。而核桃,正以其独特的营养构成,成为一种颇具潜力的膳食干预策略。

2018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Meta分析整合了26项临床试验、1059名参与者的数据分析发现:每日摄入核桃可显著改善血脂水平,总胆固醇降低3.25%,LDL-C降低3.73%,甘油三酯降低5.52%。同时,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直接相关的载脂蛋白B也显著下降。

尤为关键的是,研究还发现当用核桃替代日常饮食中的饱和脂肪(如红肉、黄油等)时,其改善血脂的效果更为显著——LDL-C的降幅可扩大至8.28mg/dL。这揭示了核桃的健康效益,在于其作为健康膳食模式的一部分,主动替代不健康的脂肪来源。

无独有偶,长期大人群追踪数据同样验证了其临床价值:哈佛大学一项对9万余人,平均年龄63岁,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与几乎不吃核桃的人相比,每周食用核桃≥1次的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分别降低了19%、21%与17%。而每周吃5份以上(每份28克),心血管死亡风险直接砍半(降25%)。

延年益寿的自然馈赠

同一项哈佛大学的队列研究还发现:在排除吸烟、运动、遗传等干扰因素后,每周吃5份以上核桃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比不吃核桃的人降低14%,预期寿命延长约1.3年;即使是每周吃2-4份的“轻度摄入者”,也能降低13%的全因死亡风险,寿命延长约1年。

这一研究并非孤例。2023年《英国医学期刊》子刊上的一项覆盖18个国家、超13万人的研究同样确认,坚果摄入频率与全因死亡率呈清晰的负相关关系——每天28克核桃,是性价比极高的长寿方案,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中效果更明显。

延缓认知衰退,守护老年记忆

虽然“以形补形”不科学,但核桃护脑确有科学依据。除了开篇提到的青少年研究,针对老年人为期2年的WAHA研究(708名63-79岁老人)发现,每天吃30-60克核桃,虽整体认知无显著差异,但教育水平低、基础营养差的老人,认知衰退速度延缓1.24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更稳定(减少老年黄斑变性风险)。此外,多项观察性研究也一致表明,长期、高频度摄入核桃与晚年更好的认知状态相关。

偶尔尝鲜vs长期坚持,健康效应的量变到质变

然而,要解锁上述对大脑的保护作用,关键在于“长期”二字。为何偶尔吃一把不行,必须持之以恒?

代谢适应:长期摄入可优化代谢,避免短期应激

核桃中的某些成分,如维生素E和多酚,具有脂溶性,能够在脂肪组织中逐渐累积。这种累积形成了一个抗氧化物储备库,在身体面临氧化应激时,能持续不断地提供保护。此外,对于大脑这样的高脂质器官,长期摄入核桃提供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维持神经元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这种结构性支持,是预防认知衰退的长期战略,绝非一蹴而就。

图源:CMT

成分积累:只有长期摄入,才能达到有效浓度

而且,人体对有益营养素的响应需要时间。偶尔摄入核桃,其降脂、抗炎的活性成分在体内仅是“昙花一现”,无法形成稳定的内环境。核桃中的关键成分ALA(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但人体无法自行合成,且转化为DHA(大脑和视网膜必需的Omega-3脂肪酸)的效率仅为0.5%-5%。这意味着,只有长期主义才能让ALA在体内达到发挥作用的浓度。

开篇的青少年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检测红细胞ALA含量发现:坚持吃满100天的参与者,红细胞ALA水平升高0.08%,刚好达到改善认知的“有效阈值”;而偶尔吃的人,ALA水平几乎没变化。研究也发现,老人需连续吃核桃1年以上,血液中ALA和尿石素A(核桃多酚的活性产物)浓度才稳定升高,而尿石素A的水平与大脑炎症标志物(如TNF-α、IL-6)的降低呈正相关,进而抑制大脑炎症。

肠道菌群的“生态改造”工程

近年研究揭示,核桃的健康效益与其对肠道微生态的深度调控密切相关。它富含的膳食纤维和多酚类物质,是滋养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优质“益生元”。

长期规律摄入,如同为肠道菌群提供了一个稳定、富饶的“生长环境”,能持续促进菌群结构向有益方向转变,增加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盐)等有益代谢物的产量。这些代谢物能通过“肠-脑轴”、“肠-肝轴”等复杂通路,系统性发挥抗炎、调节代谢和保护神经的作用。而偶尔食用,仅能暂时改变肠道环境,如同一次短暂的营养补充,无法引发持续、有益的菌群结构重塑与代谢改善。

2025年4月发表于CancerPreventionResearch的一项临床试验为此提供了关键证据。该研究让健康受试者每日摄入56克核桃,持续3周,结果发现其肠道微生物能将核桃中的多酚有效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尿石素A,并伴随相关炎症标志物的降低。

更为关键的是,该研究揭示了持续摄入的必要性:由于尿石素A在人体内的半衰期较短(约12小时),其有效的抗炎浓度无法通过偶尔一次的突击式摄入来维持。这意味着,只有长期坚持食用核桃,才能保证尿石素A在体内保持稳定水平,从而持续发挥其健康的保护潜力。

图源:CMT

如何吃核桃,才能最大化健康收益

知道了长期吃的重要性,还需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

适量是关键,坚持是核心

综合多数研究,每日摄入28-30克(约一小把,相当于6-8个整核桃仁)是既能获得健康益处又安全的推荐量。但需注意能量替换——比如减少10克烹调油,或用核桃替代部分红肉(如15克核桃可替代25克猪肉),避免总热量超标。

很多人担心吃核桃会长胖,但多项研究已证实:在总热量控制的前提下,每天吃30克核桃不会导致体重增加,反而可能因饱腹感强而减少其他食物摄入。如前文所述,只有长期、规律地将其融入日常饮食,才能收获最大效益。

选对品种:原味、带皮吃,拒绝“加工陷阱”

市面上的核桃制品(如琥珀核桃、盐焗核桃)往往添加大量糖、盐或油脂,会抵消核桃本身的健康益处。例如,每100克琥珀核桃的糖含量可达30克以上,钠含量超500毫克,长期吃会增加龋齿、高血压风险。

建议优先选择“带壳原味核桃”或“真空包装的原味核桃仁”,且不要剥掉核桃仁外层的褐色种皮——这层皮富含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如没食子酸、芦丁),其抗氧化活性是核桃仁果肉的3倍,若去掉会损失40%以上的抗炎成分。

食用时机:两餐之间吃,避免与“抗营养物质”同服

最佳时间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此时身体处于轻度饥饿状态,吃核桃既能补充能量,又能避免影响正餐消化。避免睡前吃,因核桃脂肪含量高,夜间消化功能减弱,可能引起腹胀。

吃核桃时不要同时喝浓茶、浓咖啡——茶中的鞣酸、咖啡中的咖啡因会与核桃中的铁、钙结合,形成不易吸收的沉淀物,降低营养利用率。若需饮用,建议间隔1-2小时。

特殊人群:调整吃法,兼顾安全与营养

消化弱人群(老人、小孩):可将核桃磨成粉,加入粥、酸奶或蒸糕中,既能减轻肠胃负担,又能避免呛咳风险。

糖尿病患者:每天吃10-15克核桃(约5颗),并相应减少主食量(如15克核桃可替代25克米饭),因核桃的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可延缓血糖上升。

过敏体质:初次尝试时先吃1颗,观察24小时是否出现皮疹、腹泻,若过敏需立即停止。

结语:核桃不是“神药”,长期主义者才能收获最大回报

对普通人而言,将核桃纳入每日健康饮食清单,比追求短期大量食用更有意义。核桃的好处,就像每天散步30分钟一样——它不是特效药,却是低成本、高回报的健康投资,且坚持越久,收益越大。

图源:CMT

参考文献

[1]Moussa MR, Fan N, Birk J, et al.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the Inflammatory Context of the Colonic Microenvironment Are Improved by Urolithin A[J]. Cancer Prev Res (Phila). 2025 Apr 1;18(4):235-250. DOI: 10.1158/1940-6207.CAPR-24-0383.

[2]Luo C, Zhang Y, Ding Y,et al. Nu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m J Clin Nutr. 2014 Jul;100(1):256-69. DOI: 10.3945/ajcn.113.076109.

[3]Liu X, Guasch-Ferré M, Tobias DK,et al. Association of Walnut Consumption with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nd Life Expectancy in U.S. Adults[J]. Nutrients. 2021 Aug 4;13(8):2699. DOI: 10.3390/nu13082699.

[4]Guasch-Ferré M, Li J, Hu FB, et al. Effects of walnut consumption on blood lipids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trials[J]. Am J Clin Nutr. 2018 Jul 1;108(1):174-187. DOI: 10.1093/ajcn/nqy091.

[5]Pinar-Martí A, Gignac F, Fernández-Barrés S,et al. Effect of walnut consumption o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healthy adolescents: a multi-schoo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EClinicalMedicine. 2023 Apr 6;59:101954. DOI: 10.1016/j.eclinm.2023.101954.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白术

审核:梨九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