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聊聊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那事儿。本来以为万米深渊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干净地方,结果带回来的样本里全是人类扔的塑料垃圾,这事儿真让人心里堵得慌。
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西部最深的地方,挑战者深渊那块儿10909米,压力大到能把钢板压扁,温度接近零度,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以前总觉得这么偏这么深,人类手伸不到,起码还能留个纯净地儿给深海生物喘口气。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着三个人第一次坐底10909米,成功了,大家都高兴坏了,中国载人深潜终于站到世界顶尖了。
可高兴没两天,实验室把样本一化验,傻眼了。沉积物里、水里、甚至深海狮子鱼和海参肚子里,全是微塑料。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的报告写得清楚:在5108米到10909米这段表层沉积物里,微塑料含量每升200到2200个。

这数字听着不多?比大多数深海区域高好几倍啊!更气人的是,这些塑料不是大块儿垃圾,而是碎成不到5毫米的微塑料,有纤维有碎片,肉眼基本看不见。
这些东西咋跑万米底下去了?说白了就是咱们陆地上扔的。塑料袋、渔网、化妆品里的微珠、洗衣服掉的纤维,全顺着下水道、河流进海。进海以后先漂着,被阳光一晒、海水一泡,慢慢碎小。碎小的塑料密度变了,就往下沉。

还有的被浮游生物、海蜘蛛啥的吃进去,拉不出来,带着一起沉。食物链一层层传,浅海鱼吃小颗粒,中层鱼吃浅海鱼,深海鱼再吃中层鱼,最后全堆到海沟底。海沟像个大漏斗,洋流一转,什么都往里卷,跑都跑不掉。
国际上早几年就有人在马里亚纳海沟捡到过塑料袋,2019年美国人维克托·韦斯科沃下潜时也拍到过,但咱们“奋斗者”号是第一次系统采样、认真统计的。中国科学院的报告出来后,数据实打实摆那儿:每升沉积物两百到两千多个微塑料颗粒,深渊生物体内也检测出来了。这说明再深的海洋也躲不过人类污染,所谓的“最后净土”早被我们自己先污染了。

微塑料为啥这么讨厌?它不降解,几百年上千年都在那儿。深海生物吃进去,肠道堵塞、发育不良、繁殖出问题。有的塑料还吸附了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毒性翻倍。
深海生态本来就脆弱,食物少、代谢慢,一点点污染就能把整个系统搞崩。更可怕的是,这些东西会通过金枪鱼、鱿鱼这些我们吃的鱼,一点点回到人餐桌上。国外研究发现,吃海鲜的人体内微塑料含量明显高,这不是吓唬人,是真事儿。

这几年“奋斗者”号又下了好多次,都在马里亚纳海沟和别的海沟转悠,每次带回来的样本里微塑料浓度都没降。
2024年中国科学院的文章里还说,除了微塑料,还有甲基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在万米底下检测出来了。污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是几十年塑料大生产攒下来的债。

咱们国家其实管得早,2008年就限塑令,2020年开始全面禁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吸管、餐具。垃圾分类也推了好几年。
但实话说,执行起来各地差别大,很多小城市小县城还是老样子。工厂排污、渔民扔渔网、游客扔垃圾,这些源头没完全堵死,塑料照样往海里跑。

国际上也急了,联合国2022年通过了塑料污染条约框架,要到2025年定细则。咱们中国是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也得带头。
老百姓这边其实最简单:少买一次性东西,出门带布袋子,喝奶茶用自己的杯子,衣服少买化纤的。这些加起来,14亿人一人省一点,那就是好几万吨塑料少进海洋。

说实话,看到万米深渊里都是咱们扔的塑料,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本来以为科技发达了,能去最深的地方看最干净的自然,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家垃圾。
科学家们说,这事儿已经给全人类敲警钟了,再不刹车,早晚把自己毒死。我们别光看热闹,能做的就从今天开始,少用一次塑料袋,也算给深海那帮小海参、小狮子鱼留条活路吧。这事儿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