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十四五”时期,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大力弘扬“创新、担当、实干、奔跑”高新精神,锂电、汽车、绿色化工三大千亿产业活力奔涌,城乡面貌大为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跨越新的里程碑。
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即将过去的“十四五”,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步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五年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以打造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排头兵为奋斗目标,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大力弘扬“创新、担当、实干、奔跑”高新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新跨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领跑全市,在全省位次逐步提高。
一个工业经济强、城市建设美、民生保障足、生态底色亮的城市新星,正在江汉平原冉冉升起。
产业发展领风骚
“十四五”时期,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三次产业竞相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加速井喷,以锂电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以汽车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以循环为特色的绿色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在裂变增长中聚链成群。

亿纬超级工厂和亿纬片区。周宗国 摄
锂电产业集聚成链。亿纬锂能在荆门高新区投入巨资建成9个厂区、16个工厂,产能飙升至169GWh,2024年实现产值440亿元。作为全球超细钴粉市场的霸主,格林美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连续11年稳居第一位,2024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在头部企业带动下,围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结构件、电解液5大核心部件,陆续引进恩捷、科达利、新宙邦、百杰瑞等40家产业链龙头企业,集聚形成一条从“电池材料生产—电芯制造—废旧电池梯级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助力荆门荣膺中国锂电特色产业城市十强。亿纬动力、格林美入围湖北企业100强、湖北制造业企业100强,汽车产业涅槃重生。2020年,长城汽车落户掇刀区,逐步盘活荆门猎豹汽车项目数十亿元的闲置资产,将这里打造成长城汽车在华中最重要的整车生产基地。2024年,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生产整车15.3万辆,实现产值333亿元,单个企业新增产值位居全省第二。目前,荆门高新区还集聚了福耀玻璃、玲珑轮胎、航特装备、精诚工科、诺博汽车、曼德电子等50余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初步形成汽车全产业链。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
化工产业转型提速。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综合竞争力排名跃居全省化工园区第2,构建了以石油化工为主、碳一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两翼的现代绿色化工产业体系。其中,石油化工板块,荆门石化“油转特”取得突破性进展,特种油品公司挂牌成立。碳一化工板块,依托盈德气体,引进全球最大的乙酸酯制造商谦信、源晗等项目。精细化工板块,重点发展原料药、防水材料、光引发剂及水性涂料等产业。

资料图
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荆门国际内陆港开港运行,申通快递物流园、公铁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投入运营,入选全省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开通长江中游首条件杂货国际班轮航线,全省首条动力型锂电池铁路运输线路。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在全国首推高油酸油菜产业化生产,团林铺镇、麻城镇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五年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家,总数达206家,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预计202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冲刺2200亿元。
革故鼎新生动力
“十四五”时期,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不断向创新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两区一体化、园办一体化、员额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获批首批省级人才基地、首批省级数字经济标杆园区、首批省级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园区。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五年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研发经费投入达88.4亿元。新培育各类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1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40家。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企业28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个,新物种企业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亿纬动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格林美获批立项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动力储能电池2个项目纳入国家“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清单。

亿纬动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类经营主体突破1.9万家。在辖区投资兴业的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达18家、上市公司达60家。建立恩施巴东、河南南阳等区外劳务基地30个,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800余场次,帮助企业招聘员工12.9万人。常态化举办银企对接活动,累计落实企业贷款934.48亿元。深入实施产业链长制,“四大家”领导担任产业链长、副链长、驻点链长,推动产业项目“招、落、服”一体化。产业项目建设工程单体竣工提前验收、不动产登记“证缴分离”等改革事项成功创建省级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重点改革纵深推进。聚焦行政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园办一体化,组建化工园建设服务中心、国际内陆港服务中心、园区建设服务中心,构建了高效的运行机制。聚焦“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30个部门、1459项政务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理,材料减免率31.6%。聚焦社会体制改革,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圆满收官,“荆门市掇刀区社会救助工作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城乡面貌增颜值
城乡面貌在统筹推进中逐步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城乡互补,城乡颜值实现持续性改善。常住人口突破46万人,较2020年净增8.1万人。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20年的45.86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城建项目260个,新建荆东大道、明礼路等主次干道44条、35.46公里;翻修主次干道9条、7.7公里;改造背街小巷173条、16.9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忠明、欣辉、蔡湾等农贸市场8个。改造老旧小区和棚户区96个,受益居民1.6万户,实施全省规模最大的城南新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官堰湖青年社区。 图片来源:掇刀融媒
园区配套加快完善。编制全区产城融合规划,高位推进锂电、汽车、循环、石化、物流等产城融合片区建设,建成官堰湖青年社区、源满桥等项目38个。220千伏吴家湾变电站、110千伏爱飞客至石堰变电站线路、南北片区蒸汽管道联通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锂电、汽车、化工、内陆港四大产业片区基本形成“园区成型、道路成网、互联互通”的路网格局。
乡村环境不断改善。全面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团林铺镇、麻城镇获批全省美丽城镇省级示范乡镇。建设“四好农村路”201.74公里、安防工程20.15公里,被评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区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镇级综合服务站以及66个村级服务点,实现物流寄递网点全覆盖。

麻城镇邓冲村大金龙产业园产业路。图源:荆门交通
生态质量持续提升。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2021—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批复,荆门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生态环境部规划环评审查的国家级高新区。荆门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福耀玻璃、亿纬创能等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完成化工循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二期、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民生福祉大进步
民生福祉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进。着力加强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实现全面性进步,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0%以上。
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坚持就业优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837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23笔7.4亿元,带动就业4546人。实行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7.2%、95.4%。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65亿元,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社区养老驿站+专业机构+幸福里食堂”为老服务新模式,建成运营社区幸福里食堂13个,经验全省推广。

掇刀区军马场学校校园一角。谢映秋 摄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投资7.5亿元,建成军马场学校、龙泉初级中学等学校,扩建名泉小学等学校,新增学位1.3万个,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完成恒大帝景等6个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建设,新增幼儿学位1400个。扎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区文体中心,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15个。
社会治理创新推进。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全域推广“红管家”,建成覆盖108个村(社区)的组织体系、阵地体系、参与体系、激励体系,获评“楚治-2022荆楚杯”社会治理创新十佳案例。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荣获“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办结“两个畅通”诉求1.4万件,满意率达96%。刑事、治安案件发案“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