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十四艺节·群星璀璨 | 看艺术与生活的交响共融

10月19日,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门类终评落幕,共26部舞蹈作品集中亮相。它们或借古喻今,或直面现实,舞蹈艺术与生活紧密交

10月19日,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门类终评落幕,共26部舞蹈作品集中亮相。它们或借古喻今,或直面现实,舞蹈艺术与生活紧密交织,深刻展现了群众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创意。

扎根生活,反映时代

“每个重庆人对红岩精神都有特殊的感情。用街舞词汇讲好红岩精神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永生》导演唐麒说。这部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报送的作品,以舞蹈展现出红岩精神中的理想信念和凛然斗志,以艺术表达创新革命叙事,在本届群星奖舞蹈门类作品中很特别。

走进唐麒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衣架,上面挂满了不同批次的“旧衣服”。“这是我们的戏服,已经改好几版了。”唐麒说。

如何用街舞讲好革命故事,是《永生》创作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永生》团队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向专家咨询请教、编导团队思维碰撞,在一次次尝试中逐步确定了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终评现场,观众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给予这部作品高度认可。

文艺作品不仅呈现着生活的炽热与蓬勃,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人们振奋与鼓舞。山西的群舞作品《蒸蒸喜乐》在主题选取上“就地挖宝”,莜面栲栳栳作为山西传统美食,成为该作品的创作源泉。该作品借舞蹈之姿,生动展现了这一传统面食的制作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该作品的指导老师赵霖说:“莜面栲栳栳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山西人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作品展现了栲栳栳制作、蒸制、品味的场景,尤其是舞台上“烫手”“吹手”“捂耳朵”等生活化的细节,将面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

创新表达,多元融合

终评中,各作品在舞蹈语汇、表现手法方面均展现出对创新的理解与探索,让舞蹈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更加璀璨的光彩。

《阿妈就是那座山》演出现场,一群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演员和她们身上的披毡格外引人关注。该作品编导高慧敏说:“披毡的飘动与肢体动作的变换,巧妙地呈现出风、臂弯等不同意象,展现彝族阿妈们的坚韧与柔软。”舞台上,舞者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勾勒出彝族女性既刚强又温婉的多面形象,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青山村》以童真的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态保护的美好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该作品融合了民间传统舞蹈“老背少”的手法,以拟人的创作方式,通过孩子的视角和蚂蚁的故事,将生态保护的主题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舞蹈语言。舞台上,大蚂蚁与小蚂蚁的道具设计很逼真,树叶船的创意运用更是为整个舞蹈增添了几分童话色彩,引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想象与探索的绿色世界。

全民共创,共享文化

舞蹈门类终评作品的演员团队来自基层,凭借着对舞蹈的热爱,他们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激情,展现了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永生》的演员全部来自重庆本地的街舞培训机构,他们以青春的活力和不羁的舞步,诠释了街舞文化的独特魅力。《青山村》的演员团队则由渝北实验小学的学生组成,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童真趣味,为舞蹈作品增添了几分纯真与可爱。

《蒸蒸喜乐》的演员均来自山西省太原市聋人学校。在创排过程中,由于听不到声音,演员只能依靠手语进行交流。然而,正是这份特殊的经历,让她们在舞蹈中更多地向内探求,流露出的质朴与真诚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赵霖说:“这些听障孩子的表演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他们的每一次跳跃、每一个动作,都源自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对作品的理解。”

据了解,这些舞蹈作品后续通过巡演、惠民演出等形式深入基层、走近群众,让更多人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和群众文化的力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杨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