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首届全国大学生“启真问智”人工智能模型&智能体大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浙江大学主办,由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潘方仁发展基金、阿里云提供支持,共吸引全国41所高校的120余份作品报名参赛,经过多轮筛选,40支团队晋级决赛,8支队伍荣获特等奖。
大赛设置智能体和垂直领域大模型两个赛道,鼓励参赛者以阿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阿里云百炼等为技术基座,聚焦课程教学等具体应用场景,探索构建“师-生-机”三元协同的创新教育生态,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变革。浙大能源工程学院团队设计的“能小问(EnerAgentic):面向综合能源系统的教学大模型”脱颖而出,一举斩获特等奖。

图 1 特等奖合影
项目介绍

图 2 作品设计思路
项目名称:能小问(EnerAgentic):面向综合能源系统的教学大模型
指导老师:林小杰
项目负责人:周子涵
团队成员:陈晨,金子轩
项目简介: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智慧能源班学生团队,在林小杰老师带领下,聚焦能源专业学生代码实践能力薄弱、能源系统建模经验匮乏的核心痛点,历经多轮迭代打造综合能源系统大语言模型教学助手 “能小问”。模型开发过程中,团队通过精准构建领域专属数据库、基于真实教学场景开展模型微调、融合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提升应答准确性,再经多维度模型能力测评验证效果,形成“数据-训练-优化-验证”的完整开发闭环,确保工具贴合能源领域教学需求。能小问不仅能即时响应学生在代码编写、模型搭建、理论应用等方面的疑问,还能通过个性化学习评价反馈精准定位知识盲区。借助人机互动的沉浸式学习场景,学生既能同步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又能锤炼逻辑思考方式、培育创新思维,在自主探索中解锁能源领域的未知可能,为未来科研与工程实践筑牢基础。

图 3 团队合影
“能小问”的设计灵感源于《能源生产过程控制》课程的学习实践:该课程融合了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然而学生存在代码能力薄弱、实际建模经验不足的短板;同时,传统教学中以老师理论讲解为主的模式,叠加课时有限等限制因素,导致学生代码自学不透彻,不仅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阻碍了能源数字化、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育。为此,团队成员们一拍即合——为什么不研发一款AI教学助手呢?老师在课堂中可结合示范案例拆解算法,同步给予及时反馈;学生课后能获得AI助手24小时个性化辅导,自主推进学习;最终通过互动式教学问答,让教与学深度融合、高效衔接。
特等奖的收获离不开参赛师生的共同努力:周子涵搭建代码框架并筹备演讲展示,陈晨深耕数据分析与训练集构建,金子轩则专注检测集构建与模型效果测试,三人高效协作筑牢项目根基。林小杰老师的全方位指导则成为团队前行的“定海神针”。项目启动初期,他制订了垂直领域模型的技术路线,通过分析同类作品确定“能小问”的差异化竞争力;整理参赛材料时,他帮助同学们梳理逻辑框架,指导团队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复杂的 AI 技术;赛前冲刺阶段,他反复打磨展示细节,模拟答辩场景预判评委关注点,助力团队做好万全准备。

图 4 赛前讨论
结语
这场大赛背后,是浙江大学在“AI for Education”方面的系统性布局,浙江大学正着力构建“时时、处处、人人”的智慧教育生态,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育人本质,让技术能力与教育洞察深度融合,促使“会读书的人”成长为“会创造的人”。
未来,能源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以数智赋能拔尖人才培养,让“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在 AI 与能源学科的交叉领域持续绽放光彩,为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兼具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内容来源: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