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识宇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队9000余人在转移途中遭遇国民党顽军有预谋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在这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当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而中共中央也在当天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由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委。
重建后的新四军在陈毅、刘少奇的率领下,很快重整旗鼓并且发展壮大,由原来的6个支队、豫苏皖游击纵队及地方武装,整编为了7个师又1个独立旅,共9万多人。
除了兵力,新四军在指挥层面也脱胎换骨,部队由华中局统一领导,彻底摆脱了第三战区的掣肘。编制上采用“师-旅-团”的三级架构,比原来的支队体系更加高效。
在武器装备层面,新四军在重建后摆脱了原来个人筹款的模式,而是由上级统一拨款,在盐城、盱眙、高邮等地建设枪炮厂,此后部队有了固定的武器供应。
在政治上,新四军开展“百日整军”活动,对全军干部进行重新考核,其中连排级干部淘汰率达到了15%。
在一系列的重建和整顿后,新四军正式跨入了正规部队的行列,七个师更是如七把崭新的尖刀,以雷霆万钧般的气势向日寇砍去。
那么,在这个七个师中,谁的战斗力最强?哪支部队才是真正的王牌呢?

一、第一师,师长:粟裕
如果说新四军的七个师是七把尖刀的话,那么第一师毫无疑问是这七把尖刀中最锋利的一把。
从战绩来看,1941年2月18—21日,粟裕指挥一师主力攻克泰州、姜堰,歼灭李长江部约5000人(含俘虏、反正);此后,一师接连经历古溪、蒋垛、黄桥、加力、石港等战斗,合计歼敌8000多人。
在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中,第一师首创华中“攻坚打援”范例,歼日伪1800余人,被延安《解放日报》头版誉为“新四军两年来最大胜利”;在1945年12月的高邮战役中,新四军以第一师为主力,用“土工迫近+爆破”的战术,歼灭日军一个大队1100人、伪军8000余人,创抗战后期单次歼敌日军纪录。
从发展能力来看,1941年,第一师全师共1.1万人,1945年主力加地方武装已达4.7万,四年翻四倍;苏中军区自办“抗大九分校”培养排以上干部3800人。
从将领来看,第一师师长粟裕1955年授大将,旅长叶飞授上将,另外两位旅长王必成、陶勇均授中将。

二、第三师,师长:黄克诚
第三师的战绩同样非常辉煌,其在1941年2月首战青阳镇,以伤亡200人代价全歼伪军1个团及伪县特务大队一部共900余人;1943年4月刘老庄战斗,19团4连82人全部阵亡,为掩护主力转移拖住日伪1600人,朱德亲题“刘老庄连”;1944年春淮海反“扫荡”,首创“小部队穿心”战术,一个月内作战78次,歼日伪2100余人。
在发展能力方面,1941年第三师全师共2万人,1945年发展到主力2.8万、地方武装2.2万,共计5万人,增长了2.5倍。相比于兵力发展,第三师在武器装备方面的自给能力更加突出。其手榴弹、地雷能做到全部自给,迫击炮与掷弹筒弹在材料充足时自给率约70%,平均自给率达到30%~35%,在新四军各师中位居前列。
将领方面,师长黄克诚为大将,旅长张爱萍、洪学智、韦国清均为上将。
毫无疑问,第三师也是新四军各师中的佼佼者,不管是发展能力还是将领的职务都不逊于第一师。只不过,其对日作战的频次和战绩略低于第一师,所以位列第二。

三、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张爱萍
第四师在1942年12月的朱家岗战斗中,以1个团对日军第17师团第81联队主力约1500人,血战18小时,歼敌280人,致敌弃尸溃逃,被延安誉为“平原村落防御战范例”;在1944年的豫东战役中,其首创“骑兵闪击”战例,雪枫骑兵团500马刀一夜奔袭90里,全歼伪军一个团,俘1200人。
从发展能力来看,第四师在1941时约为1.1余人,到1945年抗战胜利之时已发展至主力3.2万人、地方武装1.1万人,共计4.3万人,增长了近4倍。同时,其还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培养干部5000余人,位居新四军各师之首。
从将领来看,师长彭雪枫军政双优,但是牺牲过早,毛主席亲书“雪枫同志千古”;继任师长张爱萍后被授予上将军衔。旅长刘震也为上将,另外两位旅长滕海清、饶子健则为中将。

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副军长)
第二师的主要战绩为1941年4月的金牛山反“扫荡”中首创“梅花桩式”伏击,歼日伪500人;1945年7月三打来安城,迫使日军一个大队缴械投降,为华中日军成建制投降第一例。
在整编之初,第二师的兵力为1.5万人,到抗战胜利时发展至主力3.2万人、地方武装1.5万余人,共计4.7万余人,增长3倍多。第二师的特点在于其建有淮南币厂、被服厂,财粮自给率90%,为各师最高。军工部直辖5个厂,手榴弹自给100%,迫击炮弹、枪榴弹70%,步枪弹40%,总平均30%—35%,与第三师并列第一梯队
第二师短板是在指挥机构上,指挥机构变动大,张云逸兼新四军副军长,长期不在师部。师部日常工作先后由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等代为主持。特别是在罗炳辉重病后,第二师没有顶级战将坐镇,战役规模严重受限。
在将领军衔上,师长张云逸为大将,旅长梁从学、成钧、谭希林均为中将。

五、第五师,师长:李先念
第五师的主要战绩为1942年12月大悟山反“铁壁合围”,以伤亡50余人的代价跳出1万日伪的包围;1945年1月豫鄂边战役,配合八路军359旅南下,连克五县,歼敌3000人。
第五师在1941年整编之初为1万人,到1945年时发展至主力2.8万人、地方武装3.5万人,共计6.3万人,增长6倍之多,根据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居各师之首。
从将领来看,师长李先念因为在建国后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脱离军队序列,没有被授予军衔。旅长方面,周志坚为中将;罗厚福1955年授大校,1961年晋升少将;王海山担任湖北省副省长,未授衔。
第五师的短板在于长期孤军外线,战役数量不足,将领除李先念外,知名度都较低。

六、第六师,师长:谭震林
第六师的主要战绩为1941年11月塘马战斗,歼日伪500人,成功掩护1000余名机关人员突围,但此战16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双双牺牲,被军史界视为“新四军苏南抗战最惨烈的一次突围战”;在1943年4月的两溧反“清乡”中,第六师以伤亡600人的代价保存主力跳出包围圈。
1941年,第六师为8000人,到1943年夏仅剩4000,被迫撤销旅级,后并入1师。
将领方面,师长谭震林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脱离军队序列,因此没有被授衔。旅长罗忠毅牺牲,成钧(后调第二师)、王必成(后并入第一师)均为中将。

七、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未到任)
第七师的主要战绩为1942年8月奇袭芜湖机场,毁日机3架;1943年11月含山战斗,歼伪军一个营。
1941年时第七师仅3000人,1945年发展到1.2万人,但主力团不足3个。
其虽为作战部队,但主要任务是为军部提供经费,1943—1944年每年上缴黄金800两、银元20万,被陈毅称为“家里的小金库”。

1955年,因为第七师的主要领导班子都脱离了军队序列,所以都没有授衔。
虽然第七师在战斗力层面排名垫底,但是他们的后勤能力却是顶尖的。在1949年的渡江战役时,第七师老部队每月为前线部队调运大米2600余万斤,被三野后勤部誉为“第七师老仓库”,书写了不同于其他部队的后勤传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