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献里,帝王筑城的记录向来清晰:《轩辕本纪》载黄帝“筑城造五邑”,《汉书・郊祀志》亦提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三郡记》明确颛顼“所造”鄚城;《吕氏春秋・君守篇》称“夏鲧作城”,《吴越春秋》更详载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大禹继之,《博物志》言“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及至周公,《周书》载其“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

画像图(来自网络)
这些记载的筑城时代,恰与成都平原的上古遗址形成精准呼应。这片区域已发现8座史前古城,统称“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年代贯穿距今4800年至3000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城遗址,都发现有城墙遗址。

成都平原先秦城址分布(来自星球研究所)
大邑高山古城距今约4700年,是成都平原迄今发现的最早史前城市;新津宝墩古城、大邑盐店古城等建于距今4500-4200年的宝墩文化一期(黄帝蚩尤时期),其中宝墩古城面积达276万平方米,是长江上游时代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筑于距今4200-4000年的宝墩文化二期(夏时期),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则主要属于距今4000-3700年的宝墩文化三、四期(夏时期)。三星堆遗址则是奇迹般从4800年跨到3000年,存续时长达到1800年。

三星堆古城复原示意(来自星球研究所)
这些遗址均有明确夯土城垣遗存,与文献中“筑城营邑”的描述完全吻合。
反观被普遍认为是夏代晚期都城的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750~3520年),自1959年发掘以来的60余年间,长期未发现明确的都邑城墙,成为学界遗憾。虽2024 年在北侧古城村遗址发现夯土墙与壕沟,推测可能是二里头都邑外围防御设施,但这一结论仍需进一步考古证实,且与成都平原遗址中清晰可辨的城垣相比,证据链尚显薄弱。

宝墩古城遗址外围城墙(来自网络)
而所谓商都安阳,同样未发现与上述文献时代对应的城墙遗存。
一边是古蜀遗址中城垣明确、年代清晰,与文献记载形成闭环;一边是夏商核心区域的“都城”城墙长期成谜。这种鲜明对比,无疑让上古文明的版图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1988年三星堆地点城墙(来自三星堆博物馆)
是否有城墙,应该作为判断是否华夏之都的证据之一。
排版| 德之佑文化
图片| 翔子史前推理师
文字| 翔子史前推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