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当中国人不再抵制日货:是国民心态成熟,还是实力够硬?

最近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就台湾问题乱说话,中日关系又紧张起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个怪事:以前一有摩擦,网上线下“抵制日货”的口

最近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就台湾问题乱说话,中日关系又紧张起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个怪事:以前一有摩擦,网上线下“抵制日货”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这次居然没什么动静,连相关讨论都少得可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咱们老百姓心态变佛系了,还是背后藏着更硬的底气?这事儿可比表面看起来有意思多了。

先说说最直观的变化:国民心态真的不一样了

有专家就说了,现在的中国人,早就不是十几年前那个一激动就跟风抵制的状态了,理性和自信多了不止一个档次。这话真没毛病,咱们随便举两个例子就懂了。

首先是大家终于想通了“全球化不是过家家”。现在中日经济早就绑在一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你买的某款日系车,可能发动机是日本的,但组装厂在广州,零件供应商里有一半是浙江、江苏的企业;你用的某日系家电,研发团队里有中国工程师,售后更是全靠中国员工。

真要一刀切地抵制,先不说能不能伤到对方,自家产业链上的同胞说不定先受影响,这种“误伤队友”的傻事,谁还愿意干?

更重要的是,“用外国货就是不爱国”的歪理,早就没人信了。以前还有人因为邻居买了日系车就指桑骂槐,现在大家都明白:爱国是靠好好工作、靠支持靠谱的国货,不是靠砸别人的车、骂买外国货的人。这种心态的转变,才是真的大国国民该有的样子。

但更关键的原因:不是不想抵制,是没什么可抵制了。这些年中国产业的崛起,已经把“抵制日货”的必要性给彻底抹掉了。简单说就是以前咱们离不开日货,所以才要靠“抵制”表态;现在咱们自己的东西就够用、甚至更好,犯不着再费那劲了。

最明显的就是汽车市场,这可是日系车以前的“后花园”。有数据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总销量大概2500万辆,而所有日系品牌加起来都卖不到300万辆,市占率从最高峰的24%跌到了11%。

反观咱们的自主品牌,光新能源汽车就占了半壁江山,比亚迪、吉利这些牌子,单个销量就跟所有日系品牌加起来差不多。照这势头,到2035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能不能保住存在感都难说。

再看日常用品,变化更颠覆。十几年前,谁要是去日本带个智能马桶盖、买台索尼相机,都得被亲戚朋友围着问;现在呢?索尼、东芝这些牌子,在咱们的家电卖场里都快找不到影子了。

就说智能马桶盖,中国品牌的市占率已经超过65%。除了一些普通消费者接触不到的精密元器件,日本货在咱们的生活里,真的没那么重要了。

可能有人会说,日本在高端制造领域还有优势啊。但咱们得看清楚,国与国的竞争,拼的是当下更拼未来。而在未来的赛道上,咱们早就把日本甩在了身后。

先看现在的新兴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领域,中国已经是全球举足轻重的玩家。咱们有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有百度文心一言这样的大语言模型,随便一个短视频平台的技术实力,都能让国外同行佩服。

可日本呢?你能说出一个全球知名的日本互联网企业吗?在大语言模型领域,更是几乎没什么声音。

再看未来的超级赛道,比如机器人、低空经济(像飞行汽车这种),这些都是未来万亿美元级的市场。

现在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比如无人机咱们占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飞行汽车的研发也已经进入试飞阶段。而日本呢?除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还有点老本,在这些新赛道上,存在感越来越弱。

其实不光是日货,现在咱们也很少提“抵制美货”“抵制韩货”了。背后的逻辑都一样:当中国品牌足够强、中国产业足够牛,外国货在咱们生活里的分量越来越轻,“抵制”这个词自然就失去了意义。

这可不是什么“佛系”,而是实打实的进步。一百多年前,咱们只能靠高喊“抵制洋货”来表达爱国情怀,因为那时咱们自己造不出好东西;现在咱们不用喊口号,因为咱们的产品能在全球市场上跟别人硬碰硬,咱们的老百姓能从容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所以说,不再抵制日货,表面看是心态成熟,骨子里是实力强大。这种不用靠“抵制”来证明的自信,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