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感到:
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总想叹气?两胁(身体两侧)胀痛,乳房胀痛?面色晦暗,容易长斑,黑眼圈严重?月经不调,痛经,血块多?身体局部有刺痛感,比如头痛、关节痛?记忆力下降,总觉得疲劳乏力?如果以上情况你占了多条,那么,从中医角度看,你的身体可能正在经历“肝气郁结”和“血瘀”的双重困扰。俗话说“肝堵百病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解决呢?
你知道吗?肝要是越堵,血瘀就越重!为什么这么说呢?
肝“主疏泄”。负责让全身的“气”畅通无阻地运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调畅情绪,情绪舒畅;反之,长期压力大、心情郁闷、肝郁,就会气机不畅。所以“肝堵了”首先堵的是“气”。
气不行则血不行: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动力不足,血液流动就会变慢,就像一条流速减缓的河流。血遇寒则凝:流动缓慢的血液,加上现代人普遍贪凉饮冷、熬夜耗伤阳气等不良习惯,导致体内“寒气”内生。这就像在寒冷的冬天,缓慢流动的河水开始结冰,形成冰块。最终形成“血瘀”:这些“冰块”就是中医所说的“血瘀”。它不再是正常的血液,而是停滞在经络、脏腑中的病理产物。
那瘀血大家都知道,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医认为瘀血的特点是固定不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气机的运行,堵的越来越厉害。这种人呢,往往皮肤颜色紫暗,粗糙脱屑,失眠多梦、身体有固定的针扎一样的疼痛,还经常会感觉情绪不好、腹胀、胁肋胀满不适。

时间再长点,瘀血严重造成血管的梗阻,到时候问题可就大了。清代有个名医叫做黄元御,他提出“血瘀之症,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所以啊,他用一个破瘀方,专门来调理这种血瘀。
方中桂枝性温,能温阳化气、调理肝气,干姜温中散寒,何首乌补阳肝肾,茯苓利水渗湿,桃仁活血化瘀、丹参祛瘀止痛;还有一味甘草,能调和诸药,调和气血。全方配伍,破血行瘀、疏肝升阳。

但是啊,要提醒大家,这只是个基础方,在临床用药的时候,还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辨证加减,所以如果你有需要,要在专业医生辨证后用药,千万不要照抄原方!
以上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您都学会了吗?建议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