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一纸伪造的履历,竟能跨越高校人才引进的重重关卡,让仅具高中学历者化身为“高考状元”“海外博士”“首席科学家”。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解除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承认在引进过程中“材料审核把关不严”。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虽已落幕,但它所暴露出的学术生态裂痕,却值得整个教育界与学术界深刻反思。
从“1994年陕西高考状元”到师从根本不存在的海外院士,从发表于顶刊的“郭氏模型”到子虚乌有的“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身份,郭某的造假手段实则粗糙。在信息时代,这些谎言通过常规查询便可不攻自破。然而,它们却在高校的层层审核中奇迹般“通关”。人事部门、学术委员会等环节的集体“失明”,反映出人才引进机制在关键环节上的形同虚设,其背后的惰政与失职令人震惊。

闹剧的背后,是“唯帽子论”学术评价体系的深度异化。当下,一些高校陷入“人才指标”的竞赛,将引进拥有光鲜头衔的“大牛”视为提升排名、彰显政绩的捷径。郭某深谙此道,精心包装了一套包含“海外名校经历”、“国际院士头衔”、“顶刊论文”在内的“帽子套餐”,精准迎合了部分高校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学校求虚名、骗子谋实利”的扭曲供需关系,使得审核流程被架空,学术评议流于形式,让投机者得以登堂入室。
更值得警惕的是“虚假光环”在传播中的放大效应。郭某利用部分权威媒体的版面发布通稿,堆砌虚假履历,甚至炮制“论文引用量三个月暴涨24000次”的天方夜谭。一些媒体为追求热点而疏于核实,不自觉成为了虚假人设的传播节点;高校官网、学术会议的背书,则进一步巩固了其“权威”形象。多方合力,共同构筑了一个看似坚固的谎言大厦,在猎奇与追捧中,真相被淹没,专业精神黯然失色。
郭某并非孤例。从多年前北京化工大学的陆骏事件,到今日郭某的“登峰造极”,相似剧本的反复上演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学术功利化的浪潮下,知识创造有时异化为资本积累,学者身份沦为可包装的“符号”,头衔与经费成了衡量价值的硬通货。一些诸如“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注水头衔之所以有市场,正因其契合了高校“国际化”的考核指标。高校若如同盲目招商的开发区,只看重光鲜的计划书而忽视实际落地能力,自然会催生专门炮制“学术帽子”的黑市。
在这场闹剧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那些被卷入其中的青年学子。他们怀揣科研理想投入门下,付出的却是宝贵的青春时光。一位材料学研究生的悲鸣——“我的三年青春该找谁赎还?”——尖锐地折射出学术诚信危机的代际传递风险。当导师的履历可以伪造,数据可以捏造,学生们赖以建立的学术信仰将从何而来?更可怕的是,部分学生在不知情中可能已沦为造假链条的被动参与者,其学术生涯蒙上阴影。
学术殿堂的真正尊严,在于始终坚守求真务实的底线。要杜绝“郭某们”的闹剧重演,必须下决心彻底破除形式主义评价的枷锁,构建起科学、公正、注重实质贡献的学术评价体系。这需要高校完善并严格执行审核监督机制,强化学术共同体的自律与监督作用,让人才引进在阳光下运行。
正如一位老院士所言:“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在郭某之后,我们期待高校乃至整个学术界能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推动深层改革,完善制度,净化风气,让“学术幽灵”无处遁形,让真正的学者获得尊重,让青年学子能够重拾并坚定对科学的纯粹信仰。唯有如此,学术才能回归其求真本质,高校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创新与真理探索的坚实殿堂。

☆ 本文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92848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