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贯煎:可治胁痛,吞酸、吐酸,治肝病…

早晨起来老觉得嘴里发干、发苦,平时胃里还反酸,这是什么毛病?其实,这三个症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症状,有这些症状提示你,

早晨起来老觉得嘴里发干、发苦,平时胃里还反酸,这是什么毛病?其实,这三个症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症状,有这些症状提示你,自己的胃可能出问题了。先看口苦。正常情况下,我们嘴巴里是没有味道的,口腔也是湿湿润润的,这提示你很健康。如果口苦,说明肝胆有火,因为火性炎上,上蒸的火气会把胆汁的苦气带上去,而胆汁很很苦的,我们经常说“苦胆”,嘴巴苦就说明有肝胆之火把胆汁带上去了。而口干,也正是火盛伤津,津液亏损的表现,火气旺盛,当然会造成口干,而口干,也就意味着津液不足了。那么胃里老觉得反酸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胃里每天要分泌很多胃酸,这些胃酸就是酸水,如果胃出了毛病,这些酸水就会泛溢上来,上溢到嘴里,当然会觉得酸的受不了。

所以,我们把这三个症状综合一下,就知道这个病的病位是肝胆和胃,病性是肝胆之火扰乱胃腑,造成胃部损伤,胃受损之后造成反酸、吐酸水。

这些病因加在一起,造成嘴巴里又苦又干还发酸。西医把这种情况叫做胆汁反流性胃炎,而中医认为,这是肝火犯胃,只要把肝胆的火去掉,胃病就能不治而愈,这正是中医所说的治病求本。既然知道了病因,我们想要治病,那就得去肝火。我们中医常说火分虚实,肝胆之火自然也有虚实之分。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判断这个肝胆火是实火还是虚火?所谓实火,就是尽管火很旺,但是水津还没有受伤,治疗起来清火就够了。而虚火,是火很旺,同时水液也被烧干了,这种情况在治疗上就要一边清火,一边滋阴。怎么判断水液还充不充足呢?最简单的莫过于看舌头,如果舌头发红、发干,缺少津液,看上去干燥,那么就提示伤阴了。

肝胆实火犯胃用左金丸,而虚火犯胃,就要用一贯煎。

左金丸很好理解,其实就是用黄连的苦寒来清肝火,黄连是很寒的,寒能清热,肝火一清,胃就不反酸了,道理很简洁,就是单刀直入。现在左金丸都有中成药,实火犯胃导致胃酸口苦的患者可以服用。

今天重点介绍虚火犯胃的一贯煎。一贯煎是清代名医魏玉横自创的一首名方,由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等6味药组成。魏氏云,该方“可统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一般医家治肝郁气滞用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解郁,以复肝气条达之常,其对于肝郁气滞初起并无不当。但问题在于肝郁日久,极易化火而伤及阴血,此际若再以常法疏肝,则其用药不免过于香燥,必致阴血愈亏,肝气愈滞,肝火愈炽。

为此,后世医家琢磨出了“水中疏木”法。明代薛己常以逍遥散和六味地黄丸合方用之,为用此法开创者。之后高鼓峰制成一方,名“滋水清肝饮”(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药、当归、枣仁、栀子),该方较之常法疏肝,确别开生面,但对其疗效,后世医家评说不一。

魏氏云,此方“予早年亦尝用此,却不甚应,乃自制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应如桴鼓。口苦燥者,加酒连犹捷。可统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滋水清肝饮和一贯煎,主要有两点不同:魏氏强调补养肝体,认为滋水清肝饮中柴胡、茯苓、泽泻、丹皮等有损肝阴,故均弃之不用;一贯煎组方用药以脏腑制化关系为依据,内含滋水涵木、养金制木、培土抑木、金水相生诸法,较滋水清肝饮单纯用水中疏木法更为全面。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故在临床上有显著疗效。

因为肝胆阴液不足,阴不制阳,所以肝胆火旺,这种虚火犯胃造成的反酸,光清火不行,还得加水滋阴,沙参、麦冬、枸杞子、生地都是滋阴药,通过滋阴,把干燥的肝脏浇灌的湿湿的,火自然着不起来。滋阴就好比降水,山火汹涌时,一阵暴雨,就能把山火浇灭。这四味药中以生地滋阴力量最大,而且用量也多,滋阴力量就更强,。中医说生地大补肾水,水充足了,肝木也就不燥了,这叫滋涵木。而且生地性凉,这是祛除肝火的一种方式,所以,滋阴降火四味中,以生地为君为大。麦冬,质地很滋润,而且经冬不凋,它禀受了冬天的寒气,就能滋润清火。尤其是肝火犯胃造成的胃里有火,用麦冬是很合适的。沙参的功能在这里和麦冬很相似,也是滋胃阴,滋阴则能制火,无须赘述。枸杞子,大家都很熟悉,它能够滋补肾阴,肾属水,肝属木,肝肾同源,补肾水就是补肝阴,两者相通,一补具补,一荣具荣。说完滋阴,再说说补血。当归身是补肝血的,因为长期肝火旺盛,会造成血液受损,这叫火灼血伤,适量补一下肝血,有利于肝脏恢复。而且无论是滋阴还是补血,都是增加肝的凉润之性,制约肝的火烈之性。

最后一味药是川楝子,可以疏肝理气。为何么需要疏肝理气呢?道理就像河流一样,如果水干枯了,水的流动性就差了,往往会导致河道排泄功能受损,里面垃圾淤积。同理,肝血不足、肝阴不足,流动慢了,也会导致肝气郁结,而肝郁是万病之源,疾病之贼,全身气液流通都少不了肝的疏泄作用,用川楝子可以恢复肝的疏泄之性。这也提示我们,一贯煎尽管是滋阴之药,但是它也能疏肝,既然能疏肝,就能治疗肝气郁结导致的胁痛。胁肋为肝的分管区域,肝经循行经过胁肋,所以绝大多数胁肋疼痛都需要调肝。

很多医家用一贯煎时,不但能治疗肝火犯胃的胃病吞酸,还能治疗老年人的胁肋疼痛,肋间神经痛,就是利用了一贯煎滋阴疏肝的功能。一贯煎为清代医生魏柳洲独出心裁,专为滋补肝阴、纾解肝郁创造的方子,此方一问世,就填补了中医的一项空白,因为在此之前,单纯滋补肝阴的方子有之如四物汤,单纯疏肝的方子也有如柴胡疏肝散,但是肝阴导致肝郁的方子则没有,魏柳洲此方一出,极大丰富了中医治肝的方法。所以仅凭一个方子,这位医生的名字就流传下来,并且被很多名家推崇,其中的确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最后,我们用魏柳洲的原文来概括一下这个方子的功效:“胁痛,吞酸、吐酸,一切肝病”,所以,千万别忘了这张方子哦。

一贯煎可用治胁痛、吞酸、吐酸、疝气、瘕聚、痃癖、吐血、泄泻、喘证、痰嗽、巅痛、厥证、虚损、劳伤、情志病(脏躁、心神烦乱)、月经病(闭经、痛经、倒经)、妊娠胎漏、小儿疳疾、眼花、失明、齿痛、齿衄等疾患。

以上病证,内、外、妇、儿、眼、口腔科病均有,但大都不超出肝病范畴。如胁痛、疝气、巅痛,均为肝经循行部位的病候;瘕聚、痃癖则多由肝动气所致;肝木横逆,每侮其所胜,致脾胃受病,引起脘痛、吞(吐)酸、泄泻及小儿疳疾等;肝主情志谋虑,故情志病主用疏肝解郁法在情理之中;女子以肝为先天,其经行以厥阴为主,故月经病、女科病常从肝论治;眼为肝之窍,肝伤血少,故令眼花失明;木火刑金或上逆,故痰嗽、喘证、齿痛、齿衄遂作;肝阳上亢化风易引起厥逆;肝阴亏虚日久,每酿致虚损、劳伤。

对此魏氏深有体会,故他在表述一贯煎主治时用“可统治”三字开头,列举数证后,再以“一切肝病”收尾,可谓要言不繁,鞭辟入里。其中“一切肝病”四字,是有中医学特指丰富内涵的“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