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刘晓娜 · 主播 | 阿成
他公正无私,无论是做小吏还是任知府,心中时刻记挂着为百姓谋福利。
他就是苏州百姓口口相传的“况青天”——况钟,他的美名可与开封府的“包青天”相媲美。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清官能吏的传奇一生。

公元1383年,况钟出生在江西靖安县的龙冈洲,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
元朝末年,烽火四起,况家全家都在一场战乱中丧生,仅剩况钟的父亲存活下来,幸而被邻居带回家抚养,才得以长大。
家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
公元1406年,靖安知县俞益急需一个精通文理、为人干练的书吏,听说有个叫况钟的年轻人写得一手好字,人也机灵,于是他把况钟找来,见面详谈。
几番详谈过后,俞益发现况钟聪明能干,是个不可多得的吏才,于是请求况钟的家人让他来做书吏。
吏要升职成为官员很难,能升到的官职品级也不高。
但俞益对况钟的家人说:
“古往今来,从以书吏起家成为高官的人才很多,比如汉代萧何、曹参,他们后来都位至相国。
做书吏有什么不好的呢?”
九年后,况钟进京参加书吏的考核和甄选。
经考察后,吕震也非常欣赏况钟,又向明成祖举荐了他。
况钟任职后,一切事宜均处理得严密妥当,深受朝廷赏识,仅在明成祖一朝就得到了31次奖赏。
人生之路,或许坦途是最快的捷径,但是阅历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假意示弱,惩治贪官污吏
当时的苏州税负繁重,贪官污吏横行,被称为“天下第一剧繁难治之地”。
况钟刚上任时,苏州府的官吏们都围在他的身边,观察他如何办事。
而况钟表面纵容他们为所欲为,暗地里却在搜集罪证。
这一举动震撼了苏州府上下,让府中的官吏们再也不敢横行霸道、徇私舞弊了。
原来,明朝实行军籍制度,编入军籍的人家每户要出一个人当兵,而军籍是世袭的,当兵的死了或者逃了,要在原籍勾取他的亲属补充。
在经过严密调查后,况钟奏请皇帝为百姓伸冤,还了百姓一个清白。
自从况钟严惩官吏的事迹传播开来,整个苏州府的风气变得清明起来。
当时,皇家时常派太监外出采购宫廷所用的物品,这些太监经常随意编造理由,欺压办事官员,百姓也经常受到他们的虐待。
这都与况钟雷厉风行,整顿吏治有关。
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苏州自古便被誉为鱼米之乡,更是全国赋税的重要来源。
导致许多田地被荒废,苏州府更是欠下巨额租税。
原来明宣宗早就下过减租的诏书,户部却按住不下达。
但况钟并没有屈服,依然坚持上奏。
一时间,况钟在民间的威望陡增。
我们都很熟悉包拯“包青天”,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他的事迹被代代传颂。
况钟前任的苏州知府怠政,积压了众多陈年旧案未处理。
苏州百姓都称其为“包龙图复生”。
不仅如此,况钟在苏州还疏导水利、兴办学校、整理漕运……苏州的社会风气、经济状况都为之一振。
《明史·况钟传》记载:
“民奉之若神。”
为此,况钟还在苏州留下了一段“三去三留”的佳话。
按理况钟应该辞官守孝,可是苏州百姓认为,如果他离职,好不容易树立起的清明风气,很有可能又要倒退回去,所以联名请求他留任。
后来,三年知府期限届满,况钟需要回京复命,百姓们担心他会升官离开苏州,都堵在路上不让他走。
公元1439,况钟已经任苏州知府九年了,他进京述职后,八万苏州百姓又联名上书,请求他回到苏州。
三去三留,况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任期最久的知府。
身在其位,谋其职。
两袖清风,则能体现一个人的清正廉明和高风亮节。
他死后,百姓们流着泪送其灵柩归乡,苏州府更是每个县都为他建了祠堂。
说的是,况钟的家里陈设简单,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
纵观况钟的一生,不管是做一个小吏,还是在一方主政,他从不眼高手低,而是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为官30年,他没有留下什么财物,却留下了传扬后世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