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不过地图上那片大大的西南角——俾路支省,从未真正接受这份建国的契约,现在当瓜达尔港的吊塔与“一带一路”的规划在此相遇,一个颇为尖锐的悖论出现了:一个国家最具战略价值的地区,恰恰是它最难以掌控的地方,这究竟是地缘上的宿命,还是国家构建的系统性失败?

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占据了巴基斯坦国土面积的44%可人口占比才约5%,在这片荒漠和山地相互交错的区域里,有着该国90%的天然气储量以及差不多所有的铜金矿藏。更为关键的是,它那长达560公里的海岸线把霍尔木兹海峡东侧的航线给卡住。
不过,自打1948年被“划进”巴基斯坦之后,俾路支人已经发起过五回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他们不要自治,而要独立;不是抱怨分配不公,而是质疑国家本身的合法性。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克里斯汀·费尔一针见血:“巴基斯坦将俾路支视为资源仓库与战略通道,却从未将其视为政治共同体。工具化治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中央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基建,却让当地觉得是“殖民渗透”;反叛武装炸毁气管,还被定义为“恐怖主义”。
值得深究的是:要是俾路支真独立,巴基斯坦会不会走向崩溃?

失去俾路支意味着失去通往阿拉伯海的唯一深水港、全国能源命脉,以及对印度洋西岸的战略支点。巴基斯坦前陆军参谋长拉希勒·谢里夫曾直言道:“要是没了俾路支,巴基斯坦就会被困在内陆出不去。”
这不仅是地缘灾难,更是国家认同的解体——当一块土地对国家的“重要性”仅由资源与位置定义而非人民归属感,主权便成了空壳。

反常识在于:巴基斯坦对俾路支的控制力,与其战略价值呈负相关。越重要的地方反抗越烈,当地居民并非拒绝现代化,而是拒绝“由他人决定的现代化”。2015年以来,CPEC项目在俾路支创造了不到2%的本地就业,却引来数万军警驻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俾路支省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在全国属于最低的那拨儿,文盲率超过了六成。

当港口吞吐量年增30%,而村庄仍无干净饮水,发展叙事便成了最精致的暴力。历史学者艾莎·贾拉勒说道:“俾路支那那档子事儿,根源在1947年分治的时候乱划地界儿——英国把好几个土邦生硬地塞到巴基斯坦里面,根本没把人家部落自治的老传统当回事儿。 ”
这一种殖民遗留下来的东西被后殖民国家承接了,还拿“国家安全”当作名号给固定下来。当下数字监控、无人机巡逻和情报网络虽说把大规模暴动给压制住了,但没办法消除信任方面的隔阂。

地图上的边界清晰如刀,人心的边界却日益模糊、流动、不可测绘。当伊朗和巴基斯坦一起搞联合反恐,当印度偷偷支持俾路支分离势力来绊住对手——这地方早就不只是国内的事儿,成了南亚地缘棋盘里的关键枢纽。
但棋子也有意志,俾路支青年在社交媒体上传用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制作的短视频,讲述祖辈被驱逐的故事,质疑:“我们的天然气点亮了卡拉奇,为何我们的孩子要点煤油灯?”

全球化时代,边缘地带的沉默正在被算法放大为战略噪音。
我们是不是正在目睹一种新型主权危机?国家并非因军事失败而分裂,而是因发展逻辑中的内在矛盾自行瓦解,俾路支的困境在警示世界:资源诅咒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进行更多基建,而是要承认其他群体作为政治主体的存在,当地图只标注矿藏与港口,抹去语言、记忆和尊严时,再坚固的边界最终也会崩塌。

这不是预言,而是我们正在签署的契约——以发展之名行剥夺之实。如果巴基斯坦无法回答“俾路支人为何要属于巴基斯坦”,这样所有港口、管道与军营,都不过是在流沙上建造帝国。
数据来源:
《布鲁金斯学会:巴基斯坦的俾路支困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2年巴基斯坦国家人类发展报告》
《国际危机组织:俾路支冲突的根源与出路》
《亚洲开发银行:中巴经济走廊社会影响评估(2023)》
声明:文章内容90%是作者原创的,少量数据、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是作者严格审核跟复核的。文章里的图片、视频素材都来源自真实素材或AI原创。文章内容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