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电磁弹射领域再添院士,47岁成就学术巅峰

你知道全球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是谁家的吗?不是美国,不是俄罗斯,是我们自己的福建舰!美国福特级可是核动力的,咱们硬是

你知道全球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是谁家的吗?不是美国,不是俄罗斯,是我们自己的福建舰!美国福特级可是核动力的,咱们硬是用常规动力搞定了这"不可能的任务",这事儿是不是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实话说,我第一次听说时,下巴都快惊掉了,这技术突破也太猛了吧!

话说回来,福建舰这艘巨舰的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领头的是马伟明院士和他的团队。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琢磨舰船电力系统,硬是把电磁弹射这玩意儿从实验室搬到了航母甲板上。马伟明被大家称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他带着团队搞出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不光让航母弹射飞机更稳当,还彻底改变了整艘船的供电布局。

更让人意外的是,福建舰一入列,就成了全球头一个常规动力加电磁弹射的航母。以前谁敢想啊?美国福特级用核动力才勉强搞定电磁弹射,咱们用常规动力直接上,省了核反应堆的麻烦,成本还低了不少。这操作,够仗义!

马伟明2001年就当上了工程院院士,那时候才41岁,是最年轻的。现在,他的接班人鲁军勇也47岁登上了中科院院士的顶峰。这事儿搁谁听都觉得顺理成章,又有点儿惊喜。

鲁军勇这哥们儿,出生在湖北鄂州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条件一般,但他从小就对电器着迷。1997年高考,他考进了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那年正好是海军大力发展的时候,他选这个方向算是赶上了好时机。

大学毕业后,他没急着出去"混社会",而是继续深造。2004年硕士从西安交通大学拿下学位,就直接回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加入了马伟明团队。从那时候起,他就一头扎进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里,一干就是好多年。

坦白讲,当年团队刚起步,国外封锁得死死的,资料少得可怜。他们只能从基础理论啃起,鲁军勇负责的主要是特种直线电机和脉冲储能这些核心子系统。这些东西听着高大上,说白了就是要把电能瞬间转化成推力,让几十吨重的飞机在短短几十米轨道上加速到250公里每小时以上。

想想看,早年团队遇到的那些难题:推力密度不够大,控制不准,耐用性差。国外蒸汽弹射效率才6%,只能固定重量弹射,咱们电磁弹射直接拉到60%,从0.2吨无人机到45吨预警机都能弹射。这不是小进步,是直接翻倍了航母的作战能力!

鲁军勇他们花了十几年,终于攻克了同步控制技术,让多段电机像接力赛一样无缝衔接,不会让飞机颠簸。储能系统更绝,用飞轮加超级电容的组合,平时慢慢充,弹射时瞬间爆发出小型城市级功率。常规动力航母发电总量够,但瞬时功率跟不上,这套系统就把瓶颈给解决了。

2016年,他们在国防科技大学学报上发文,鲁军勇是合著者,讲的就是电磁发射技术的基础框架,那篇文章到现在还是参考书。这些年,鲁军勇从助理研究员一步步升到教授,带队拿下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次,还获得了一等功、二等功的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牛,是整个团队牛,但他作为骨干,贡献最大。

2025年9月1日,海军工程大学开学典礼上,他作为教员代表发言,谈了自己的经历,从鄂州小伙到研究所的路,强调扎根实验室的重要性。说实话,听他讲话,感觉这人特别接地气,没有一点架子。

福建舰交付那天是2025年11月5日,三亚军港,这事儿直接上了央视。舰上三条电磁轨道,平直甲板,8万吨级排水量,全是我们自主设计建造的。鲁军勇作为核心研发骨干,出镜介绍系统,说福建舰是全球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弹射起飞才2秒,但背后是20多年的技术积累。

从项目立项到上舰,从静态测试到海试成功,一帮人没少熬夜。11月21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144人当选,鲁军勇名列中科院技术科学部。47岁这个年纪,当选不算最年轻,但搁电磁领域绝对是后浪推前浪的代表。

福建舰海试从2024年5月开始,到2025年8月完成八次,测试了动力、电力和弹射系统。9月22日,新华社放出视频,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完成弹射起飞和着舰,这是全球首次电磁弹射第五代战机。J-35隐身机直接从轨道冲出去,负载满油满弹,作战半径拉到第二岛链。

相比美国福特级,福建舰的电磁系统故障率低得多。美方报告显示福特号部署时弹射器出问题率高,2025年2月五角大楼报告还说可靠性没完全解决。咱们的系统,够靠谱!

鲁军勇团队的突破在特种直线电机上,这东西不是普通旋转电机,是直线推力的,力气大到每秒提速70米,比高铁快10倍,还得可控,避免推过头毁飞机。耐用性是关键,海上有盐雾风浪,设备得连续几千次不出事。美国福特刚服役时老掉链子,咱们材料和结构设计直接上硬货。

高能脉冲储能是另一个亮点,飞轮存能像陀螺转起来,超级电容补延迟,瞬间输出120兆焦耳能量,支持预警机高频起降。以前大家觉得常规动力扛不住电磁能耗,只有核动力行,鲁军勇他们用这套组合拳,证明常规也能玩转,成本低、机动快,战略上更灵活。

本来想说说国外怎么封锁我们的,但后来发现,科技自主不是喊口号,是实干出来的。国外封锁20年,咱们从两眼黑闯出一条路,鲁军勇当选院士,就是对这路子的肯定。

年轻人才挑大梁,海军工程大学招电磁专业学生,早八年前就开始,课程包括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电磁发射原理。福建舰跳过蒸汽,直接电磁,验证舰模式积累数据,为核动力铺路。

三航母循环,辽宁维护、山东训练、福建战备,多个方向行动。2025年6月,山东福建双编队西太夜间起降,面对外军侦察,深蓝自信。鲁军勇团队跨界,轨道炮测试轨迹数据稳,地铁能量回收效率高。

未来,激光定向能武器上舰,功率超100MW,电力即战力。鲁军勇现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实验室常亮,指导学生,核心技术靠双手铸。高速磁悬浮、电磁炮,这些尖端,就看他们继续突破。

福建舰的成功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可能。面对这样的科技突破,你有没有想过,下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