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科研领域,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本就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是JCR Q1、中科院一区 TOP期刊。这种经历,不仅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打破传统认知的有力证明。
近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22级化工专业学生叶辛元、李乐祺,就凭借纹身启发的皮肤电极研究,成功登上《ACS Sensors》,成为本科科研领域的佼佼者,而这背后,是广以化工与工艺专业的深厚实力在支撑。。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7年从全球知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引进,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背后还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两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撑腰。和传统化工专业不同,它以化学、生物化学与工程工具的融合为特色,应用范围覆盖能源、水处理、制药、纳米技术、环保等多个领域,刚好契合当下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提到“生化环材”,很多人会联想到“天坑”,核心问题其实是传统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理论多、实践少,跨学科知识薄弱,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行业变化。而广以的化工专业恰恰抓住了这一痛点。
最直观的就是科研实践的普及,除了叶辛元、李乐祺,还有不少本科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顶刊发表论文,研究方向涉及塑料降解、导电水凝胶等前沿领域。对本科生来说,这种“从课堂到实验室再到顶刊”的完整经历,不仅能夯实专业基础,更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很多传统高校难以提供的。

专业的培养模式没有走传统老路。课程设置完全对标以色列理工学院,会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本科需修满158学分,既有热力学、化工原理等核心课,也融入了环境工程的跨学科内容,而且4到8学期的实验教学占比高达40%,让学生能把理论知识落到实操上。
更实用的是,专业还推出了《化工创新前沿与职业生涯探索》新课,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邀请国内外企业技术高管、创业企业家来做专题讲座,既有行业前沿解读,也有创业经验、人才需求分析,还有简历优化、面试技巧等职场干货。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起就知道行业需要什么,避免了盲目学习。

师资和教学设备是培养质量的基础保障。这个专业的老师都是全球招聘的,包括以色列理工学院派遣的教师和多国科研人员,大多毕业于国际顶尖院校,过去四年在顶级期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只搞科研,还擅长把前沿成果融入课堂,比如在讲解化工原理时,会结合自己的研究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易懂。而在教学设施方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拥有多间高标准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超三千万元,从基础实验到创新研发都能满足,这种硬件配置在同类高校中并不多见,也让学生有了足够的实践空间。

全英授课是这个专业的另一大特色,也是很多学生看重的优势。课堂教学、作业、考试甚至论文写作都用英语,这种沉浸式环境让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大家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恰恰是这个专业的亮点。已毕业的四届学生中,一部分进入了斯坦福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顶尖学府深造,另一部分则入职宁德时代、陶氏化学、中石化等知名企业,从事能源、半导体、制药、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现在化工行业正在向绿色、智能转型,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珠三角作为化工产业聚集地,有茂名石化、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等众多企业,给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从本科生发表顶刊论文,到毕业生顺利进入名校或名企,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用实际成果说明,“生化环材”不是天生的“天坑”,关键在于是否选对了培养平台。对于真正对化工领域感兴趣、想在新兴产业中立足的学生来说,这样一个兼顾实力、资源和视野的专业,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