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凌晨两点的卧室里,家用打印机“唰唰”作响,吐出的不是作业与照片,而是一张张百元假钞。北京警方破获的“10・14”特大伪造货币案,以15名青少年、8处家庭作坊、250多万元假币的惊人数据,撕开了数字时代的残酷切片——当犯罪门槛降至“一台打印机”、当暗网技术撞上青春懵懂,“高科技犯罪年轻化”的警钟已敲响。

这起案件的荒诞之处,不在于假币的仿真度——专家直言“肉眼可辨”,而在于技术将犯罪“去技能化”到令人心惊的地步。千元打印机、网购磁性油墨、38页《家庭印钞白皮书》,再加上虚拟币结算、快递柜交割,一个少年的卧室就能变身“造币厂”。15岁的小杰用网课电脑赚“快钱”,17岁的“猫总”靠改装打印机撑起黑产链,他们对技术的熟悉远超《刑法》,对虚拟币的精通胜过课本知识。这种“技术早熟”与“法治晚熟”的撕裂,正是新一代犯罪的鲜明特征。
少年们的迷失,体现在两句令人揪心的话中。“比向父母要零花钱快多了”,是小杰对扭曲金钱观的直白表达;“明年满18岁是不是能轻一点”,是白某对法律认知空白的展现。当家庭监护沦为“只给设备不给引导”、当学校教育困在“重分数轻法治”的惯性里、当网络世界充满“日赚500元”的诱惑,心智未熟的青少年难免跌入深渊。最高检数据显示,2024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46%,这组数字与“10・14”案件形成刺眼呼应。
更值得警惕的,是治理体系面对新型犯罪时的滞后。暗网的匿名性、虚拟币的去中心化、快递验视的漏洞,甚至磁性油墨的随意网购,这些结构性漏洞与青少年的技术好奇心碰撞,催生了荒诞的“假币帝国”。传统防控体系难敌“远程教学+家庭打印”的新模式,此类犯罪的危害不在仿真度,而在“数量多、扩散快”,这对基层治理提出了全新挑战。
本质上,这是一场技术普及与法治教育的“时间赛跑”。在数字时代,青少年接触前沿技术的能力可能远超成人,但法治观念、伦理意识却未能同步成长。这种“知识-价值”的时间差,让半懂不懂的法律认知成为最危险的状态——嫌疑人知道“未满18岁可能从轻”,却不知持有假币超4000元即追刑责,这种模糊认知恰恰成了犯罪的“催化剂”。
打击只是治标,全国集群战役虽战果显著,但真正的防线需要筑在人心与治理细节中。家长要从“设备提供者”转变为“网络引路人”,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快递与消费记录,更要及时补上法治常识课;学校要打破“分数至上”的迷思,将金融安全、网络法治纳入必修体系,用真实案例替代空洞说教;职能部门则要形成治理合力,升级快递验视技术、规范特殊耗材销售,同时加速数字人民币试点——这种自带加密基因的法定货币,能从根源上压缩假币的生存空间。
“打印机可以停止转动,但成长的轨迹无法倒带。”15名少年的人生折戟,是对全社会的共同警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阻断青春与科技的连接,更不能放任法治教育滞后于技术普及。唯有筑牢法治防线、扎紧监管篱笆、播撒责任种子,才能让每一台打印机都服务于创造而非破坏,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向往光明而非黑暗。当技术的启蒙与法治的成人礼能够同频共振,这场“打印机帝国”的青春悲歌,才不会成为更多悲剧的序曲。

☆ 本文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92848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