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5种疼痛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很多人不知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那天在医院骨科门诊,我遇到一位67岁的阿姨。她叫王阿姨,退休教师,气质温和。那天她是被儿子“架”着来的——因为“腰疼得直

那天在医院骨科门诊,我遇到一位67岁的阿姨。她叫王阿姨,退休教师,气质温和。那天她是被儿子“架”着来的——因为“腰疼得直不起来”。

“可能是累着了。”王阿姨笑着说。她不太舍得麻烦家人,平时连感冒都自己挺。可没想到,这一查,医生脸色瞬间变了。

腰椎CT显示:第2腰椎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检测结果是——严重骨质疏松。

而最让人揪心的是:王阿姨的腰痛,其实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了。她以为是“坐姿不对”或“睡硬床板”的问题,吃点止痛药就过去。直到有一天弯腰拿拖鞋——“咔”地一声,她整个人差点摔倒。

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这不是“老毛病”,而是骨头在一点点碎裂。

一、骨质疏松,不只是“骨头脆”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就是“容易骨折”。但其实,更隐蔽、更常被忽视的信号是——疼痛。

疼痛,是骨头发出的**“求救信号”。尤其是这5种疼痛**,常常被误以为是劳累、风湿、神经痛,结果一拖再拖,错过最佳治疗期。

1. 夜间痛——“越休息越痛”的陷阱

很多骨质疏松患者都会说:“白天没事,一到晚上反而疼得睡不着。”

这并不是幻觉。这是因为日间活动导致骨微损伤,夜间静息时炎症反应加强,疼痛感反而被放大。

这种疼痛往往不固定,有时是腰,有时是背,有时是全身酸痛。多数人误以为是“风湿”“气血不通”,结果越贴膏越糟糕。

如果你或家人夜间反复出现莫名疼痛,尤其没有外伤史,就要警惕了——这很可能是骨质疏松的早期信号。

♀️2. 腰背痛——最常见的“假劳损”

在门诊中,腰背痛是最常被忽略的骨质疏松信号。患者常说:“我就搬了几袋米”“上周打扫卫生扭了一下”。

但实际上,当骨质开始疏松,椎体结构变得脆弱,哪怕一个弯腰动作,都可能引发微骨折。

这种疼痛常常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平躺后稍缓。久而久之,患者会慢慢驼背、变矮、走路前倾——这是骨塌陷造成的典型改变。

根据《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女性中,每3人就有1人患骨质疏松,但真正被确诊和治疗的比例不到20%。也就是说,80%的人都在“带病生活”而不自知。

3. 四肢痛——“无伤的疼痛”,最容易误诊

有些患者会说:“我手臂、小腿酸疼,像抽筋,但又不像关节炎。”

骨质疏松导致的骨小梁塌陷,会压迫神经根,引发放射性疼痛。有时是胳膊麻,有时是胸口闷痛(甚至被误以为是心绞痛),还有人出现腹痛、肋间痛,跑遍消化科、心内科都查不出原因。

真正的“凶手”,往往藏在骨头里。如果四肢或胸背部反复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疼痛,尤其夜间更明显,一定要做一次骨密度检查!

️4. 慢性痛——疼着疼着,就“习惯了”

这类患者最让人心疼。他们往往“疼了几年”,却从未认真检查。

慢性骨质疏松痛是骨微结构被破坏引起的持续性酸胀感。患者可能表现为:

每天早晨僵硬、酸痛;活动一下才缓解;甚至连翻身都要小心翼翼。

这种痛,不剧烈,却像蚂蚁啃骨头。而一旦骨折发生,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质量。

⚡5. 急性痛——“一声脆响”,人生分界线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无明显外力下的骨折。弯腰、提水、打喷嚏……这些看似普通的动作,都可能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髋部骨折。

一旦骨折,患者往往疼得无法下床。长期卧床又会引发肺炎、血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据《中国老年健康蓝皮书》统计: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30%。

一句话:疼不是小事,骨折更不是命运。

出现骨质疏松性疼痛,该怎么办?✅1. 先查清楚

不要盲目贴膏药、按摩或热敷。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进行:

骨密度检查(DEXA)X线/CT血钙、维生素D水平检测

只有确定原因,才能对症治疗。

2. 改生活习惯:从“养骨”开始多晒太阳 ☀️(每天20分钟,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饮食均衡:奶、豆制品、深绿叶菜、海鱼。戒烟限酒,少喝碳酸饮料。坚持轻负重运动:快走、太极、弹力带训练。

别以为运动危险,事实相反——规律运动是防骨折的“天然药”。

3. 听医生的药物治疗双膦酸盐:减少骨吸收。钙+维生素D:基础补充。降钙素:可镇痛又护骨。特立帕肽:重建骨结构的“再生药”。

⚠️重点:骨质疏松不是“补钙就行”,真正有效的治疗,需要系统评估+长期管理。

❤️4. 心理与运动并重

疼痛久了,人会焦虑、易怒、失眠。建议尝试认知行为疗法、冥想、瑜伽等方式,帮助自己重新掌控身体。

专业指导下的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能显著降低跌倒风险。哪怕每天多走2000步,也是在“养命”。

不同年龄段,养骨有不同重点

年龄段

核心策略

儿童/青少年

多喝奶、多运动、多晒太阳

成年人

维持骨量平衡,避免久坐与熬夜

中老年人

定期骨密度检测,药物干预+运动结合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病”,而是一生的课题。从青少年到老年,骨骼都需要被“存钱”式养护。

写在最后

王阿姨后来接受了椎体成形术,又坚持补钙、练肌肉,如今可以重新背着小孙子出门散步。她常对病友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疼痛是身体的报警器,不是忍一忍就会过去的。忍的不是疼,而是未来的生活。”

你或你的家人,有没有经历过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疼?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更多人看到——疼痛,可能是骨质疏松在敲门。

参考资料:

《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诊疗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中国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 · 骨质疏松与老年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