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55岁大姐血糖从9.9降到4.5,3年后肾衰走了,医生:没避免5个误区

“血糖降下来了,人却没了。”——这句话听着扎心,却是真事。55岁的大姐李阿姨,三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9.

“血糖降下来了,人却没了。”——这句话听着扎心,却是真事。55岁的大姐李阿姨,三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9.9毫摩尔每升。

她下定决心控制血糖,三个月后血糖降到4.5,医生都说“指标非常漂亮”。可谁都没想到,三年后,她因糖尿病肾病终末期导致肾衰竭,没能挨过透析的第一年。

糖尿病不光是“血糖的事”,它是个系统性、慢性的“沉默杀手”。控制血糖只是第一步,真正危险的是隐藏在正常指标背后的“误区陷阱”。

血糖降了,不代表病就好了?

李阿姨的故事,很多人听完第一反应是:血糖不是已经控制住了吗?怎么还会出事?

这正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大的误区之一:盯着血糖看,忽视了全身系统性的损伤。

李阿姨在控制血糖后,自认“好了”,逐渐停了药,也不复查。一日三餐全靠感觉,药物靠自我判断。直到出现浮肿、乏力、夜尿频繁,才发现肾功能已经从Ⅲ期掉到了Ⅴ期。

根据《中国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中近3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其中大部分人在肾功能受损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

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是不可逆的阶段。

很多人以为,只要血糖“达标”,就是“治好了”。但糖尿病的“魔鬼”在于它对血管的慢性损伤,尤其是微血管(眼、肾、神经)和大血管(心、脑、下肢)病变。

正如一句老话说的:“看见的不是全部,没看见的才致命。”

降血糖不能“急刹车”

李阿姨当初控制血糖时用了很“猛”的办法,药物+饮食+运动三管齐下,三个月内把血糖从9.9降到了4.5,甚至一度出现低血糖晕厥。

医生常说:血糖控制不能太快太狠。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曾刊登一项名为ACCORD的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过度强化控制血糖(目标HbA1c<6.0%)组,反而死亡率更高。因为血糖波动过大,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血糖昏迷,甚至猝死。

特别是老年人,肝肾代谢功能减退,过快降糖容易诱发脑供血不足,长期低血糖也会增加认知障碍和老年痴呆风险。

医生通常建议:“血糖控制要平稳过渡,目标明确但不激进。”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个体化治疗、监测肾功能、心脏功能是重点。

只控血糖,不管“三高”?

李阿姨在控制血糖这件事上很拼,但从没重视过血压和血脂。她以为那是“另一回事”。但她不知道,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铁三角”,抱团来伤你的肾。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发布的《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当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时,肾病发生风险升高2-3倍。而血脂异常则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硬化,导致蛋白尿。

遗憾的是,李阿姨在体检查出血压高时,只说:“我不头晕,没事。”直到后来出现蛋白尿、肌酐升高,才明白“高血压是沉默的杀手”。

控血糖的同时,血压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在2.6毫摩尔每升以下,这才是糖尿病肾病的“防线”。

听信偏方,乱停药?

李阿姨有段时间听亲戚介绍,说某个“调糖秘方”能“养肾降糖”,她一拍脑门就停了正规治疗。结果一个月后,血糖飙升,尿蛋白翻倍。

很多糖友都有这个“通病”:信偏方、不信医生。觉得吃药伤肝伤肾,偏偏不信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目前公认的糖尿病一线治疗药物如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安全性早已被大量研究证实。

特别是SGLT2抑制剂,不仅能降糖,还能保护肾功能、降低心衰风险。2023年《柳叶刀》发表的EMPA-KIDNEY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能显著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降低肾衰终点事件。

但这些药物的效果,建立在规范用药、定期监测的基础上。一旦自行停药、乱吃保健品,肾功能损伤就会像堤坝决口,防都防不住。

不查尿、不查肾,等于“蒙着眼走夜路”

糖尿病患者每年体检时间一到,很多人只查血糖、糖化、肝功能,忽略了尿蛋白、肌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这些关键指标。

李阿姨前期也不查尿,直到浮肿严重才查,结果尿蛋白3+,肌酐已经逼近500微摩尔每升。

临床上我们常说:“肾病不是从血糖开始发现的,是从尿检开始发现的。”就像你开车不看油表,不知道车子已经快没油了。一旦发现蛋白尿,就说明肾小球已经损伤。

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至少复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eGFR,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生命负责。

结尾的一点话

李阿姨的故事令人唏嘘,但她并不是个例。如今,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成年人中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而糖尿病肾病正是被忽视最严重的并发症。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糖多了”,其实它是“命少了”。血糖只是表象,血管和器官的损伤才是终局。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控糖”,更要“护肾”“护心”“护脑”。防住这五个误区,才是真正活得久、活得好。

如今你还觉得血糖降了就一切都好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身边的故事,或者你对糖尿病治疗有哪些疑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1-91.

[2]刘健,杨洪涛,王建军.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4,22(4):253-257.

[3]钟晓明,李志勇,王丹.ACCORD研究对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启示[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3):193-197.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