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朋友聚会,大快朵颐地吃着火锅、烧烤,饱餐一顿后突然右上腹绞痛,疼得蜷成虾米,连呼吸都疼?"肚子里像有只手在拽着、拧着、绞着,连后背也跟着痛起来。"这不是普通的肚子疼,很可能是胆囊炎在敲门!
胆囊:被忽视的"小冤种"胆囊,这个藏在肝脏下方的"小梨形囊袋",平时默默无闻,但一旦发炎,就能让你痛不欲生。它就像个"胆汁仓库",肝脏分泌的胆汁在不吃饭时储存在这里,吃饭时胆囊收缩,把浓缩的胆汁排到肠道帮助消化脂肪。
胆汁从肝脏分泌出来时是金黄色的,经过胆囊浓缩后变成墨绿色。肝脏每天要产生800-1200ml胆汁,胆囊通过吸收胆汁里的水和无机盐,可以将胆汁浓缩10倍。

胆囊发炎,关键就俩字:堵和感染!
胆囊管比较细长、狭窄,是"易堵地段"。胆囊管被堵住后,胆汁流不出去,胆囊就像被"憋"住了,细菌趁机"入侵",炎症就来了。
堵的三大元凶:
1. 胆结石:90%的胆囊炎都和胆结石有关!油腻食物进肚后,胆囊加快收缩分泌胆汁,但如果有结石,胆囊收缩时,结石"卡"在了胆囊出口,胆汁流不出去,胆囊炎就来了。
2. 胆囊管异常:胆囊管先天长得不好,或者因为结石、肿瘤导致胆囊管扭曲,都会让胆汁排出受阻。
3. 寄生虫:爱吃生鱼片、泥鳅、黄鳝、蛇这些野味的朋友,当心啦!这些食物容易有寄生虫,万一哪条寄生虫"瞎溜达",卡在胆囊出口,胆汁流不出去,胆囊炎就来了!
胆囊被堵后,细菌"表示好喜欢",大量繁殖引发感染。免疫系统发现情况不妙,开始"群殴"这些细菌,炎症就跑不了啦!

急性胆囊炎:就一个字,痛!
1. 腹痛是主要症状,常在油腻饮食、饱餐后出现
2. 由开始的上腹胀痛,逐渐发展为阵发性绞痛
3. 疼痛会放射到肩背,引起右肩、背部疼痛
4. 发作剧烈时,甚至出现恶心呕吐
5.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黄疸、发热
"肚子里绞着痛,身体蜷成大虾,灵魂痛出窍了。"——这就是急性胆囊炎的写照!
慢性胆囊炎:约7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1.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不适或右上腹痛
2. 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
3. 常伴有嗳气、腹胀和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你可能正在"胆"小怕事胆囊炎可不是"老了的正常现象",它与多种因素有关:
1. 女性尤其在50岁之前更易患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
2. 肥胖、高脂饮食人群:爱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烧烤的人风险更高
3. 吃饭不规律、不爱吃早饭:长期不吃早餐,胆囊收缩不足,胆汁淤积
4. 有胆结石家族史:胆囊问题有家族聚集性

很多人把胆囊炎当成了"胃病",吃了胃药没效果,结果延误了治疗。
典型误诊场景:
1. "胃不舒服":其实是胆囊炎
2. "胃痛":胆囊炎疼痛常被误认为胃痛
3. "肠炎":胆囊炎常伴恶心呕吐,被误认为肠炎
如何确诊胆囊炎?医生教你"看"出来到了医院,医生会通过以下方式确诊:
1. 查体: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按压右侧肋缘下,同时吸气鼓肚子,胆囊炎的病人会因为疼痛导致吸气中止,称为Murphy征阳性。
2. 血液检查: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清谷丙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约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
3. 超声检查:可见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4mm),胆囊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准确率高达85%~95%。

急性胆囊炎:
1. 首要治疗是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
2. 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
3. 必要时进行胆囊穿刺引流
4. 病情稳定后,需医生评估是否手术治疗
慢性胆囊炎:
1.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2. 有症状者: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利胆药物)
3. 反复发作或症状严重者,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手术不是"大手术":如今胆囊切除术已非常成熟,多数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2-3天即可出院。

预防胆囊炎,关键在日常习惯:
1. 规律饮食:按时吃饭,少食多餐,重视早餐,拒绝暴饮暴食。少吃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2. 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胆囊炎的发生风险。
3. 养成良好作息:中医认为"胆的排毒时间为凌晨1点到三点",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
4. 适当运动,减轻体重:肥胖是胆囊炎的高危因素。
5. 定期体检:腹部B超是诊断胆囊疾病最常用也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胆囊虽小,却关乎你的生活质量。一次疼痛,可能就是胆囊在"求救"。
下次当你吃着火锅、烧烤后感到右上腹不适,别再以为"只是吃多了"。及时就医,做一次腹部B超,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呼吸可以短暂暂停,但呼吸顺畅的自由,我们不应该轻易放弃。守护胆囊健康,就是守护我们每一次轻松呼吸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