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全面反华?27国连开3枪,要对中国资产下手了,中方已做最坏打算

最近这国际棋盘上,欧洲那边的风向有点不对劲。咱们正忙着搞经济、谋发展,欧盟那27个国家,却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对着咱们“连

最近这国际棋盘上,欧洲那边的风向有点不对劲。

咱们正忙着搞经济、谋发展,欧盟那27个国家,却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对着咱们“连开3枪”。这几枪,枪枪都透着寒气,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咱们在海外的“家当”——中国的核心资产来的。

这股“全面反华”的妖风,刮得是越来越邪乎。很多人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欧洲人是铁了心要跟咱们“脱钩”吗?

别急,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要是看懂了他们这三枪背后的算盘,就明白什么叫“图穷匕见”了。

第一枪:明抢工厂,要“卸掉”中国车企的轮子

咱们先说说这第一枪,来得最凶,也最不讲道理。

欧洲的老牌车企,什么大众、宝马、奔驰,那曾经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可这几年,风水轮流转了。在新能源赛道上,他们眼瞅着被咱们的比亚迪、吉利、蔚来这些“后浪”拍在了沙滩上。

这下可把他们急坏了。

就在前几天,欧盟委员会那位分管产业战略的执行副主席塞茹尔内,公开跳出来放话了。他说,欧盟得“帮自家汽车产业一把”。

怎么帮?他说白了,就是要对咱们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设定条件”。矛头直指咱们在欧洲开的那些电动汽车生产基地。

他那个逻辑特别有意思,说什么“欧洲国家的汽车制造商使用中国零部件和中国工人组装中国汽车,这是不可接受的”。

哎,我听着都想笑。这不就是赤裸裸的耍赖吗?

咱们去匈牙利建厂,用的是当地的工人,带动的是当地的就业,卖的是高性价比的车,欧洲老百姓也得了实惠。这本来是双赢的好事。

可到了他嘴里,就成了“不可接受”。

说白了,这就是竞争不过,开始掀桌子了。他们怕了。他们怕中国车企用“欧洲制造”的身份,彻底端掉他们最后的老巢。

我得提醒他们一句,忘了去年的事了?2024年,欧盟就对咱们的电动汽车搞过一次反补贴调查,加征了关税。结果呢?德国车企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因为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利益太大了。最后那关税不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才一年工夫,怎么就不长记性呢?这次他们更狠,不搞关税了,他们想直接对咱们的工厂、咱们的资产下手。这是从“贸易战”升级到“资产战”的信号。

第二枪:巧取豪夺,盯上了咱们的“独门秘籍”

如果说第一枪是明抢,那这第二枪,就是“技术劫持”。

欧洲人心里清楚,他们的新能源车之所以跑不过咱们,最大的短板在电池。而这,恰恰是咱们的强项。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那是全球独一份儿。

于是,这第二枪就打过来了。

欧盟正在琢磨一个新规矩,要求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必须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才能进入关键市场。

这“条件”是啥呢?包括强制转让技术、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

朋友们,听听,“强制转让技术”。这是什么概念?

这跟上世纪那些不平等条约里的“市场换技术”还不一样,那是我们求着人家。现在是他们反过来,用他们的市场准入,来逼咱们交出核心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

用他们的话说,这叫“技术转让”。用咱们老百姓的大白话说,这就是赤裸裸的“抢劫”。

这彻底撕下了他们“自由市场”的伪装。

最有意思的是,就在11月初,欧盟跟咱们在Nexperia(安世半导体)芯片的争端上刚有了点进展。安世半导体是中资在荷兰收购的企业,对欧洲的汽车芯片供应至关重要。前阵子他们卡着不放,搞得自家车企快断粮了,最后又不得不坐下来谈,同意咱们“简化出口程序”。

你看,他们就是这么拧巴。一方面,他们极度依赖咱们供应链上的关键技术和零件;另一方面,又处心积虑地想把这些技术抢到自己手里。

第三枪:暗中使绊,要卡住咱们的“资源命脉”

这第三枪,打得更隐蔽,也更阴险,目标是“关键矿产”。

大家都知道,搞高科技、搞新能源,离不开稀土、镍这些宝贝疙瘩。

前阵子,因为中美在釜山谈得还行,咱们对美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松了松。这下欧盟又不高兴了,觉得被冷落了。

他们不反思自己对华政策出了什么问题,反而动起了歪脑筋。

最近,英国矿业巨头英美资源集团,打算把旗下的镍矿业务卖给中国五矿。这本是正常的商业并购,镍也是制造电池的重要原料。

结果欧盟“砰”一下跳出来,宣布要对这笔交易进行调查。

他们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第一,他们想用这个调查当筹码,在跟咱们谈稀土等关键矿产问题时,好多要点好处。

第二,他们怕啊。他们怕这笔交易完成后,中国在全球镍供应领域的主导地位更稳固了,到时候欧盟在关键矿产上更得看咱们脸色。所以,他们想“横插一脚”,最好能把这笔买卖搅黄了。

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用这种“法律武器”了。欧盟在2023年搞了个《外国补贴条例》(FSR),这东西简直就是为咱们中国企业“量身定做”的。

就在11月5日,欧盟刚用这个条例,对咱们的中国中车(CRRC)在葡萄牙的轻轨项目发起了深度调查,理由也是怀疑咱们有“补贴”。之前,中车在保加利亚的项目,就是被这么活活逼退的。

从工厂(资产),到电池(技术),再到镍矿(资源),这三枪打下来,你还觉得这是巧合吗?

所谓的“去风险”,不过是“去中国化”的遮羞布

把这三件事串起来看,欧盟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他们现在嘴上天天喊的“去风险”(de-risking),根本就是个幌子。他们真正在做的,是“去中国化”的系统性围堵。

他们一方面享受着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红利,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充满了焦虑和敌意。

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永远停留在衬衫、袜子加工厂的中国,而不是一个能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上和他们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们的中国。

所以,他们要对咱们在欧洲的资产下手。他们想通过这些手段,打断咱们的全球布局,迟滞咱们的发展速度。

这就是一场“新时代”的经济战争。他们不再满足于贸易壁垒,而是开始直接对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海外投资动刀子了。

咱们的底牌:“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面对欧盟这种近乎“全面反华”的架势,咱们能怎么办?

咱们的态度,官方早就说得明明白白,总结起来还是那句话:“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千万别以为咱们只是说说而已。中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他们有《外国补贴条例》,咱们就没有反制手段吗?

今年7月,欧盟禁止咱们的企业参与他们一定金额的医疗器材采购。咱们的反击快准狠——转头就宣布,预算在4500万以上的采购案,直接把欧盟企业排除在外。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这叫“对等贸易反制措施”。

至于他们搞的这些五花八门的调查,咱们的法律工具箱里也不是空的。无论是提起WTO诉讼,还是启动咱们自己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反外国制裁法》,咱们都有足够的牌可以打。

说到底,21世纪的今天,全球经济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欧盟想卡咱们的脖子,也得先掂量掂量,他们自己的汽车产业离得开中国的电池吗?他们的空客飞机,离得开中国的稀土吗?他们的高端制造,离得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吗?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任何试图通过保护主义和霸凌手段来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最终都只会失败。

这三枪,确实打得很重,暴露了他们的焦虑和敌意。但这也恰恰说明,咱们走的路子对了,咱们的发展,真正让他们感到“疼”了。

咱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如果欧盟非要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那咱们别无选择,只能奉陪到底,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