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天冷血压易失控?医生提醒:3类风险要规避,5个细节稳血压

62岁的王阿姨高血压控制多年一直很平稳,可降温后没及时添衣,还清晨冒寒去菜市场,回家后就头晕恶心,测血压竟飙升到180/

62岁的王阿姨高血压控制多年一直很平稳,可降温后没及时添衣,还清晨冒寒去菜市场,回家后就头晕恶心,测血压竟飙升到180/100毫米汞柱。

“天一冷血压就往上窜”是不少高血压患者的共同困扰,很多人觉得这是“季节性正常现象,忍忍就好”,却不知这种波动背后藏着致命隐患。今天我就从医学视角,讲清天冷血压波动的根源、潜藏的风险,以及5个能让血压安稳过冬的实用方法。

并非巧合!天冷血压波动,源于4个医学机理

1、血管遇冷收缩痉挛

人体的血管就像有弹性的软管,遇到低温时,血管壁的平滑肌会收缩痉挛,导致管腔随之变细。血液在狭窄的血管中流动时,阻力自然增大,血压也就随之升高。尤其是头部、颈部这些暴露在外的部位,血管收缩反应更强烈,很容易直接引发血压骤升。

2、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低温刺激会让身体进入“应激防御状态”,此时交感神经会变得异常活跃,一方面促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另一方面会释放肾上腺素这类升血压激素。

在这双重作用下,血压会快速攀升。这也是冬天我们会感觉心跳变快、手脚发凉的原因——身体在通过这种方式维持核心体温,却无意间推高了血压。

3、血容量及黏稠度变化

天冷时人体出汗量明显减少,不少人饮水量也会随之下降,这就导致血液黏稠度逐渐升高。黏稠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阻力会显著增加,不仅会让血压升高,还会提高血栓形成的概率,这也是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诱因之一。

4、饮食与体重的间接影响

冬季来临,人们往往更偏爱火锅、炖菜、腌腊食品等高油高盐的食物,再加上户外活动量减少,体重很容易增加。高盐饮食会导致身体水钠潴留,加重血管负担;体重上升则会让血管长期处于高压负荷状态,这些因素都会让血压波动更明显,管控起来也更困难。

医生警示:天冷血压波动,3类风险最凶险

血压波动其实比单纯的高血压更危险,尤其是秋冬季节的剧烈波动,很容易诱发3类致命并发症,这也是门诊中我们最担心的问题,大家务必高度警惕。

1、心脑血管急症突发

血压骤升时,心脏需要更费力地泵血,会大幅加重心肌负荷,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急症;同时,高压血流会猛烈冲击脑血管,如果脑血管本身存在斑块或狭窄,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引发脑梗死,甚至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

2、靶器官损伤持续加重

长期的血压波动会持续损害心、脑、肾、眼等重要靶器官。对心脏而言,反复的高压冲击会导致心肌逐渐增厚、心脏腔室扩大,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对肾脏来说,高压会损伤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导致肾功能逐步下降,严重时会发展为尿毒症;对眼睛而言,眼底血管十分脆弱,血压骤升很容易造成眼底出血,甚至导致失明。这些损伤大多难以逆转,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用药不当引发的危险

很多患者发现血压升高后,会自行加服降压药,这种做法暗藏极大风险。自行加药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的症状。

尤其是老年人,晕厥时摔倒很可能造成骨折、脑出血等严重后果。还有些患者觉得“血压高是暂时的”,擅自停药或减量,结果导致血压失控,诱发各种并发症。

做好5个细节,助血压安稳过冬

秋冬季节管控血压的核心是“稳波动、降风险”,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做好以下5个细节,能有效减少血压波动,规避致命风险,高血压患者尤其要牢记。

1、精准保暖,重点守护“三个部位”

保暖是预防血压骤升的基础,但很多人只注重穿厚衣服,却忽略了关键部位的防护。首先要护好头部,寒冷天气出门务必戴帽子,避免冷风直吹太阳穴和颈部;其次要护好颈部,颈动脉是头部供血的关键血管,戴上围巾能减少低温对血管的收缩刺激;

最后要护好脚部,脚被称为人体“第二心脏”,穿加绒鞋、厚袜子保暖,睡前用40摄氏度上下的温水泡脚10分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辅助稳定血压。需要注意的是,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反而引起血压波动。

2、科学监测,掌握血压“波动规律”

很多患者只在早晨起床时测一次血压,无法全面掌握全天的血压波动情况。秋冬季节建议每天监测3次血压:早晨起床后1小时之内、傍晚6点左右、睡前1小时,每次测量2-3遍,取平均值记录下来。

通过监测会发现,秋冬季节血压往往在早晨起床后1-2小时和傍晚时段出现高峰,这两个时间段要格外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进行剧烈活动。如果发现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或者波动幅度大于20/10毫米汞柱,一定要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3、饮食调控,坚持“三控一补”原则

饮食调控是血压管理的关键环节,秋冬季节要坚持“控盐、控油、控糖,补钾补水”的原则。控盐方面,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少吃腌菜、酱肉、火锅等高盐食物,可用香料、柠檬汁等替代部分食盐调味;

控油控糖方面,减少油炸食品、肥肉、甜点的摄入,避免体重超标;补钾方面,多吃菠菜、香蕉、土豆、橙子等富含钾元素的食物,钾能帮助扩张血管,辅助调节血压。

4、安全运动,避开“两大禁忌”

秋冬季节不能因为寒冷就放弃运动,适当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帮助稳定血压,但要避开两大禁忌。

第一个禁忌是早晨空腹进行剧烈运动,早晨血压本身就处于高峰期,低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很容易导致血压骤升,建议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后运动,此时气温相对较高,血压也更平稳;

第二个禁忌是选择高强度运动项目,像晨跑、冬泳、高强度力量训练等都不适合,建议选择快走、太极、瑜伽、广场舞等中低强度的运动方式,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5次,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出汗后受凉。

5、规范用药,牢记“三个不”准则

秋冬季节血压升高属于常见现象,但用药调整必须严格遵医嘱,牢记“不擅自增加药量、不随意停药、不盲目更换药物”的准则。

有些患者发现血压升高后,会自行加药或加用其他降压药,很容易导致血压骤降,引发体位性低血压;有些患者觉得“天气暖和后血压就会降下来”,擅自停药,结果导致血压反弹失控;

还有些患者轻信偏方,用所谓的“降压保健品”替代正规降压药,这些做法都非常危险。如果发现血压持续偏高,应带着详细的血压监测记录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确保血压稳定。

秋冬季节管控血压,核心在于“稳”字。只要把保暖、监测、饮食、运动、用药这5个细节做到位,就能有效减少血压波动,避开潜在风险。

作为心内科医生,每年秋冬都会遇到不少因忽视血压波动而出现意外的患者,希望大家能把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帮助他们平安度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