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皇帝丧事
皇帝大殓后,将梓宫停放在乾清宫正中,在梓宫前的桌案上摆放各种祭品、爵、筯等。设帷幄、供床、香案、香几、八字墙、供把莲、五供等,有的文献上称“几筵”。到梓宫前行礼说是到几筵前行礼。最初每天早、午、晚三次行礼。
举行殷奠礼。殷奠礼只有皇帝、皇后的丧礼中才有。殷奠礼在大殓后举行,是帝后死后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正式祭礼,日期由钦天监选择,在死后几天或十几天举行。比如顺治帝的殷奠礼在死后12天举行,康熙帝的在死后10天举行,雍正帝的在死后12天举行,道光帝的在死后8天举行。光绪帝5天。有时因情况特殊也可往后推迟举行,比如死在避暑山庄的嘉庆帝,梓宫奉移到京城后才举行,所以到死后第28天才举行。咸丰帝虽然也死在避暑山庄,但他的殷奠礼在避暑山庄举行的,所以是在死后第14天举行的。入关后的九个皇帝中,除咸丰帝的殷奠礼在避暑山庄举行外,其他八帝的殷奠礼都是在乾清宫举行。
皇帝的梓宫不能在乾清宫内长期停放。要从皇宫移出,停放在其他地方。入关后的九帝中,顺治帝、康熙帝梓宫停在寿皇殿。当时寿皇殿不是现在寿皇殿的位置。雍正帝梓宫停放在雍和宫内的永佑殿。道光帝梓宫停放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其他五帝梓宫均停放在观德殿。
把皇帝的梓宫从乾清宫移出皇宫,暂安到停灵处,提前一天或两天在梓宫前举行“启奠礼”。典礼十分隆重。移出皇宫的日期由钦天监选择。这里须说明一下,早期这个典礼就称奉移礼。从雍正帝奉移雍和宫永佑殿开始称“启奠礼”。一听“启奠礼”就是梓宫迁移出皇宫。当然在行完“启奠礼”后,每天早、午、晚仍按原来那样祭祀行礼。梓宫往外迁时还要行礼,但规格低于启奠礼。。
迁出紫禁城那天,法驾卤簿全设。用小升舆将梓宫从乾法门中门抬出,东拐出景运门,将梓宫安放在景运门外的80人大升舆上。出东华门。嗣皇帝跪迎、跪送,步送,一直到景山观德殿。王公大臣随后行。后妃等预往观德殿恭候。
抬梓宫的杠夫共分六班,每班80人,每班多备8人。头班和末班用校尉抬。其余四班用民夫,杠夫均穿驾衣。沿途扬撒路钱。每过门、桥、换班,都要祭酒、行礼、焚烧纸钱。到景山东大门前,皇帝提前赶到门前跪迎。在大门外梓宫从大升舆移到小升舆上,抬入观德殿,安奉梓宫于殿正中,安设几筵。皇帝在几筵前行礼,众随行礼、举哀,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