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上甘岭战役时我军坚守43天,涌现大量战斗英雄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志愿军先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第15军、第12军等部约4万人。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在43天的战斗中,仅第15军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得上甘岭成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也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上甘岭战役一开始是围绕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志愿军防御阵地展开的,防守这两个高地的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的两个连又一个排,因此战斗一开始从我方看只是营规模的,敌人进攻投入7个营,算是师团规模的。根据志愿军作战条令规定,军以下规模作战称为战斗,所以战斗开始后被称为“597.9和537.7高地战斗”,因为这两个高地都是无名山,只能以海拔高度命名。这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个才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上甘岭”。

我军在上甘岭上英勇顽强

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进攻志愿军阵地之前,先用飞机轰炸,有时一天内发射炮弹多达1万—3万发。一个山头扔下几百数千颗燃烧弹,整个山头成为火海,火凉了之后,再以20至60辆坦克反复冲击。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对志愿军两个高地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最多一天30余万发;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投弹5000余枚,最多一天出动250架次,投弹500余枚。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而“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这样的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美国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

志愿军在这种情况下仍敢于美军反复争夺阵地,野战工事先让他们炸,等敌方占领后还没来得及修工事,当晚必须反击,夺回来,第二天阵地再被炸掉,晚上再反击夺回来。双方争夺43个昼夜,反复拉锯。

坑道战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坑道战立大功。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的坑道战,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整个上甘岭战役光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在坑道里坚守很苦,没水,压缩饼干都咽不下去,最后舔岩石上流的水。运输员晚上爬着送水,子弹把运水的铁桶打漏了,水全漏光了,只好运萝卜等含水分的东西。

上甘岭战役的重大意义,就是解决阵地生存问题。这个阵地其实很小,是两个连的防御阵地,打完一个连再上去一个连,打了43天,换了40多个连,残余人员进坑道里,最后全打乱了,十几个连的剩余人员都进到一个坑道里头,成立临时党支部,马上重新编组,立刻还能作战。

“联合国军”先后投入3个步兵师的8个团又2个独立营和空降兵1个团,火炮324门,坦克181辆,飞机约100架,总兵力6万余人。 战役中志愿军第15、第12军共投入3个师又1个团,火炮133门及工兵营、担架营等,总兵力达4万余人。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签停战协定。表面看起来打成平手了,但实际上美方自己感觉是失败的;对于中国来讲,那可是个伟大的胜利。这相当于一个拳王和一个刚治好的病夫打架,最后打平了,和了。上甘岭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还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秦基伟将军说:“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在上甘岭战役全部43天的战斗中,美韩军共阵亡11300人,伤13600人,志愿军也付出了伤亡15000余人的代价,第15军在战役中涌现出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占该军总人数的27.5%,以第45师134团八连为代表的英雄集体200余个,在这块仅有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英勇的志愿军让美军遭受了最严重的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