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内心强大的基本认知系列分享:
心理咨询流派所谓的治本,实际上就是个体人格的修正。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所表达的就是个体的认知倾向、情绪体验和行为模式,
与人相处方式、做人做事的方式,人际关系质量和职业生涯的发展等等,
无不最终受到个体性格(即人格)的决定。
要想改变个体的命运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涉及个体人格的修正。
由于心理咨询流派很少使用人格这个词来描述心理问题的根源,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心理咨询学派术语和人格的关系,
便于大家应用心理科学中有关人格方面的知识来加深对认知行为疗法对这核心信念方面知识的理解。
1 什么是人格
尽管人格内涵这样丰富,但对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来说,
我们感兴趣的是人格中的人格内核、行为风格和人格动力等方面内容。
心理学家对于人格的内核往往用自我或自我概念来加以描述,
也就是说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或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内核。
比如说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
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提供人格的动力,就是欲望,需要寻求满足,
超我则是压力,即社会(包含家长)对个体的要求,
在两种力量作用下,自我则是来协调二者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人格的行为风格和行为方式如何取决于个体如何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以及这三个我之间谁占据主导地位,
本我占主导地位的人,往往是任性、随心所欲的,
而超我占主导地位的人则是过度责任感的,
自我占主导地位的人则是自信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喜欢用自我来描述人格结构的。
罗杰斯以其个人中心疗法而闻名,
在他的人格结构中,核心概念是自我或自我概念。
罗杰斯用现实我与理想我,他人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我来描述人格结构及其冲突。
如果理想我与现实我和谐,他人眼中的我与我眼中的我和谐,个体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如果自我很不和谐,个人的防卫便会崩溃,并导致严重的焦虑和其他形式的情绪困扰。
罗杰斯认为自我不和谐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
第二种自我不和谐的情况是个体所获得的评价性经验(他人眼中的自我),与自己的直接经验不一致(我眼中的我)。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人格的内核,
在相当多心理学家眼里,就是自我或自我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核心信念其实也是关于自我概念的。
在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中,
核心信念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认识。
在这里,核心信念不仅包括自我概念(即关于自我的一般性、概括性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和世界的概念。(未完待续)
愿你看清自我人格结构的真相,
认识自我,获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情感##心理成长联盟##心理咨询##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