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5年11月下旬,在中国能源版图上,四川盆地再次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11月17日,位于四川威远页岩气区块的威204H49-5井成功返排见气,各项关键指标均达到预期。这标志着由中油技服牵头研发的智能压裂1.0系统,首次现场应用即取得了圆满成功。

01 “智慧大脑”:揭秘全流程闭环控制系统
此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是一套被誉为“智慧大脑”的全流程闭环控制系统。该系统由中油技服组织,并联合了川庆钻探、宝石机械、昆仑数智等多家单位共同打造,旨在实现从地下到地面的全面智能化管控。这套系统的运行逻辑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模型层”,通过构建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如同为地下油气藏绘制了一幅高清地图,让储层变得“透明”,为后续的精准作业提供了决策基础。
其次是“感知层”,它融合了分布式光纤与微地震监测等前沿技术,能够实时追踪地下裂缝的扩展情况。这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间接数据和经验判断的局面,实现了对地下微观世界的精准感知。
紧接着是“决策层”,作为系统的中枢神经,它能对感知层传回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和快速模拟。通过精确计算裂缝形态和潜在风险,智能生成最优的泵注指令,实现了科学决策替代人工经验。
最后是“执行层”,它将决策指令转化为精准的地面作业。系统采用多种能源综合供电模式,并实现了供砂、泵控、混砂等全流程的自动化协同作业,确保了指令的高效与精准执行。
02 降本增效:数据驱动下的革命性突破
智能压裂1.0系统带来的成效是显著且可量化的。与该区域传统作业平台的平均水平相比,新系统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指标优化,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最直观的变化是效率的提升。数据显示,该系统的设备利用效率提高了整整30%。这意味着在同等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量,直接加速了油气田的开发进程,也降低了设备的闲置成本。
作业周期的缩短同样令人瞩目。原本需要40天的单井压裂施工周期,被成功压缩至31天,缩短了9天时间。这不仅为页岩气的快速上产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大幅降低了人力和资源消耗。
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有望显著提高单井的最终可采储量(EUR)。据初步预测,应用新系统后,单井EUR将提高10%。这意味着能够从地下开采出更多的天然气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开发的经济效益。
03 协同创新:从“单兵作战”到“产业联盟”
智能压裂1.0系统的成功,并非单一企业的功劳,而是中国油气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典范。它集结了行业内的顶尖力量,展现了“集团军”作战的强大优势。
其中,中油技服作为组织者,发挥了强大的统筹协调作用。川庆钻探凭借其在钻井工程领域的深厚积累,为系统的现场应用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和实践经验。
这种跨单位、跨专业的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技术壁垒和信息孤岛,将地质研究、工程技术、装备制造与数字智能紧密结合。这不仅加速了技术的研发进程,也确保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协同和稳定运行,为未来解决更复杂的油气开采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
从“经验依赖”到“智能决策”,中油技服智能压裂1.0系统的首次成功应用,是中国页岩气开发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验证了全流程智能化压裂的可行性,更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展现了其在提质、提速、提产、增效方面的巨大潜力。
当前,中国正加速推动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智能压裂1.0系统的问世,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也为推动“数智油田”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页岩气革命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为国家的能源饭碗提供更坚实的保障。